39健康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一、 概述

  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是指机体铁含量低于正常。铁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指因铁的需要量增加或/和铁的吸收减少所致机体储存铁减少或耗竭,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ID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贫血。注意IDA还不是最后的贫血病因诊断,应当进一步明确IDA的原发病。

  小儿IDA最常见的原因是喂养不当使饮食中的铁不能满足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少女IDA最常见的原因是饮食中铁供应不足以及月经造成铁丢失过多所致。任何成年人的IDA首先要考虑到出血。成年男性IDA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隐逸性出血,通常是胃肠道出血,如痔疮、消化性溃疡、结肠癌、血管发育异常等;成年女性IDA最常见的原因除胃肠道出血外,还应考虑到是否月经过多。妊娠妇女几乎总是有铁缺乏,其中至少有10%的孕妇有明显的IDA。

  IDA的其他原因还有胃切除术后的铁吸收减少,小肠上段吸收减少综合征或某些偏食症患者因食用过多非正常的热量代用品而使铁的摄入减少等。但是,这些病因较之出血问题则属罕见。

  二、病因和病理生理

  铁缺乏症的病因有两大类:①铁摄入不足,如偏食、需要量增加及吸收障碍;②铁丢失过多,如月经过多、妊娠失血、泌尿系统的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消化道出血及各种出血性疾病的出血。

  铁缺乏症根据实验室检查的特征可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①储存铁耗竭是铁缺乏症的最早阶段。在此阶段,储存铁减少或消失,但血清铁和血红蛋白仍维持正常。②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是比铁耗竭更进一步的阶段,即缺铁性贫血早期,除储存铁减少或耗竭外,出现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但没有明显的贫血。③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症的最明显阶段。除储存铁减少或消失外,出现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的降低以及明显的小细胞和低色素性红细胞。

  某些少见的疾病,如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由于铁在体内重新分布,IDA可以出现而没有铁耗竭。

  铁缺乏将影响到全身多种酶的活性,特别是呼吸链反应的酶类。在婴幼儿可以引起生长发育和智力受损。

  三、临床特征

  IDA的临床症状本身没有特异性,其严重程度与血红蛋白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小。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即引起缺铁和贫血的原发病;②贫血本身引起的症状;③缺铁使含铁酶活性降低引起的细胞功能紊乱。

  疲劳、易激惹、头痛和感觉异常是IDA常见的症状,一般认为是细胞缺铁而并非贫血所致。

  严重的慢性贫血患者可出现异食癖、舌炎、口唇干裂、匙状甲(过去常见,现在罕见)及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等;少数患者脾脏可扪及。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虽然异食癖在鉴别诊断中提示缺铁。但是,实际上由于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的检查具有决定性的诊断作用。

  (一)诊断

  铁缺乏分为三个阶段,我国的诊断标准如下:

  1.储存铁耗竭 符合以下条款①,再加上②或③中任意一条即可诊断。①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②血清铁蛋白<14μg/L;③骨髓铁染色铁粒幼红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符合储存铁耗竭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①转铁蛋白饱和度<15%,血清铁<10.7μmol/L,总铁结合力>64.4μmol/L (或转铁蛋白>3.8g/L);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或>4.5g/gHb。

  3.缺铁性贫血 ①符合铁耗竭和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标准;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符合贫血诊断,MCV<80fl,红细胞形态明显低色素);③铁剂治疗有效。

  4.合并感染、炎症、肿瘤时缺铁的诊断标准 ①红细胞内碱性铁蛋白<6.5ag/细胞;②或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

  5.WHO制定的缺铁诊断标准 ①血清铁<8.95μmol/L;②转铁蛋白饱和度<15%;③血清铁蛋白<12μg/L;④红细胞游离原卟啉>1.26μmol/L。

  应当注意: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oluble transferrin receptor, sTfR)是细胞膜上转铁蛋白受体的一个片段。血清中sTfR的浓度大致与机体总的转铁蛋白受体的量成比例。后者的浓度取决于骨髓红系统造血组织的量与机体对他们铁的供应情况。所以,sTfR浓度升高与红系统生成所需的铁短缺一致,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红细胞内缺铁的指标。在IDA早期、其他骨髓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均会增加,无性别和年龄差异,也不受妊娠、炎症、感染、肝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影响。国外建议sTfR>8mg/L作为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指标,主要用于IDA与慢性疾病所致贫血的鉴别诊断。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是缺铁性贫血的形态学特征。但是,不是所有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都是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纯合子血红蛋白E、C病等均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慢性感染、铅中毒和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贫血,大多是正细胞性的,但有时也可以是小细胞性的,应当进行鉴别诊断(表8-3-1)。

  表8-3-1 小细胞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疾 病 骨髓铁 Fen Tfen Fe Tfs 血液学发现*

  铁缺乏 ↓ ↓ ↑ N-↓ ↓ Hb↓,MCV↓,MCH↓

  慢性疾病 N-↑ ↑ N-↓ N-↓ N-↓ Hb↓,MCV N-↓

  地中海贫血 ↑ N-↑ N-↑ N-↑ N-↑ Hb↓,MCV↓,MCH↓

  RET↑,靶形RBC,

  HbA2↑或/和HbF↑

  铁粒幼细胞贫血 ↑ ↑ ↓ ↑ ↑ Hb↓,MCV↓,MCH↓

  铁粒幼细胞↑

  环形铁粒幼细胞

  注:↓=降低,↑=升高,N=正常,RET=网织红细胞,Fen=铁蛋白,Tfen=转铁蛋白,Fe=血清铁,Tfs=转铁蛋白饱和度,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HbA2=血红蛋白A2,HbF=血红蛋白F(胎儿血红蛋白)。

  一旦确诊为IDA就必须明确其病因。婴幼儿、儿童及孕妇的IDA以营养性为主,成年人的IDA以出血原因为主。

(实习编辑:陈战锋)

2009-12-03 04:21:00浏览1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气垫床真的防褥疮吗
气垫床在预防褥疮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其效果取决于气垫床的类型、使用方法及患者的个体情况。褥疮是由于长时间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导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损伤,常见于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患者。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改变身体与床面的接触压力,从而减少局部持续受压,降低褥疮发生风险。气垫床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气压变化分散身体压力,减少局部持续受压。气垫床通常由多个气室组成,气室交替充气和放气,使身体接触面不断变化,避免某一部位长时间受压。使用气垫床可再一定程度上降低褥疮发生率,尤其对于高危患者,如脊髓损伤、长期卧床或营养不良者,气垫床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工具。气垫床的类型多样,包括静态气垫床和动态气垫床。静态气垫床通过均匀分布身体压力,适用于低危患者或预防性使用。动态气垫床通过周期性气压变化,进一步减少局部压力,适用于高危患者或已发生褥疮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气垫床类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重、活动能力及皮肤状况等综合考虑。尽管气垫床在预防褥疮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其并非万能解决方案。气垫床的使用需结合其他预防措施,如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营养支持等。定期翻身可进一步减少局部持续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预防皮肤浸渍和感染,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皮肤和组织的修复能力。气垫床的使用也需注意一些潜在问题。气垫床的气压设置不当可能导致局部压力分布不均,反而增加褥疮风险。气垫床的噪音和震动可能影响患者休息,尤其是对睡眠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此外,气垫床的维护和清洁也需定期进行,以防止细菌滋生和交叉感染。建议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气垫床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有任何不适或疑虑,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进行相应处理。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痤疮的症状与日常护理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影响面部,但也可能出现在背部、胸部和肩部。各阶段症状主要包括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一、痤疮的症状1.粉刺:这是痤疮的初期阶段,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小的、无痛的白色或黄色丘疹,也称为闭合性粉刺。2.炎性丘疹:随着痤疮的发展,粉刺可能会变成红色、肿胀的丘疹,即炎性丘疹,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或瘙痒。3.脓疱:更严重的痤疮可能会形成脓疱,这些是充满黄色或白色的脓液的丘疹。4.结节和囊肿:痤疮的最严重形式是结节和囊肿,它们是深部皮肤的肿块,可能非常疼痛,且留下疤痕。三、痤疮的日常护理1.清洁皮肤:每天至少清洁皮肤两次,使用温和的无油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干燥。2.保湿:使用无油、非堵塞毛孔的保湿产品,保持皮肤水分平衡。3.饮食调整: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多吃新鲜蔬果,保持饮食均衡。4.避免挤压:避免用手挤压痤疮,以防感染和疤痕形成。5.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减少压力,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痤疮的症状,不要自行使用药物,尤其是含有激素的药膏。最好咨询皮肤科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记住,痤疮是可以治疗的,保持耐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关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红斑狼疮是什么病,能治好吗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发病机制复杂且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目前还无法彻底根治,建议患者及时就医。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内分泌、免疫系统异常等多个因素。人体免疫系统本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但在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却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这些抗体与体内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关节、肾脏、血液系统等各个组织和器官,容易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导致一系列症状出现,如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疼痛、蛋白尿、血液系统异常等。红斑狼疮会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病情复杂多变。例如,狼疮性肾炎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血液系统受累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而且,疾病容易复发,即使经过积极治疗病情得到缓解,在某些诱因如感染、日晒、药物、精神压力等作用下,也可能再次发作,使得治疗成为一个长期且反复的过程,难以彻底摆脱疾病的困扰。对于红斑狼疮患者,建议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护。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外出时使用遮阳伞、防晒霜、戴帽子等,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刺激,因为紫外线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另外,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到医院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免疫指标等,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红斑狼疮患者可以吃的食物有哪些
红斑狼疮患者可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以及低盐低糖食物等。若红斑狼疮患者在饮食过程中出现不适,或对自身饮食安排存在疑虑,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1、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鸡蛋含有丰富优质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接近,易于吸收,能为红斑狼疮患者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牛奶同样富含优质蛋白,且富含钙等矿物质,对红斑狼疮患者而言,是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良好来源。鱼肉富含蛋白质,且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消化吸收,能为患者提供必要营养。2、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适量摄入不会提高胆固醇水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身体血液循环及整体健康。坚果如杏仁、核桃等,含有丰富不饱和脂肪酸,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为患者提供多种营养。3、低盐低糖食物: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因疾病或治疗影响肾功能,低盐饮食可减轻肾脏负担,预防水肿等情况发生。米饭、面条等主食,在烹饪过程中不额外添加过多糖分,可为患者提供能量,且不会对血糖造成较大波动,有利于病情稳定。日常红斑狼疮患者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挑食、偏食。食物烹饪方式尽量选择清蒸、煮、炖等,减少油炸、油煎等高油脂烹饪方法。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不适。关注食物保质期,不吃变质食物。定期复查身体各项指标,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饮食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