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物理检验:血液化验单及其临床意义(3)

  (3)嗜酸粒细胞

  [临床意义]

  ①反应性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剥脱性皮炎、天疱疮,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

  ②肿瘤性增高: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等。慢性溶血性贫血

  减少: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4)嗜碱粒细胞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的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黏液性水肿,变态反应,甲状腺机能减退、溃疡性结肠炎。

  减少:速发型变态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状腺机能亢进、柯兴氏征。

  (5)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

  ①生理性增多:

  ②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疟疾、黑热病、活动性结核、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某些血液病,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的细胞病。

  ③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7、血小板(PLT或BP)计数

  血小板的机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前者是指血管破损而出时,血小板具有制止作用;后者是指血液加速凝固成块。因此,测定血小板数有助于出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外伤、手术、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一过性增多;脾切除后脾静脉血栓形成。持续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某些恶性肿瘤早期。缺铁性贫血

  (2)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某些药物中毒或过敏;

  ②血小板破坏,消耗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体外循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缔组织病。

  8、网织红细胞计数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实习编辑:陈战锋)

2009-10-27 01:51:00浏览9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