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身体部位体检的最佳时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罹患某些疾病的机会也在增加。 这些疾病大都是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往往有严重的后果。可幸的是,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预后往往是好的。 为此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专家们为您提供了一个定期健康体检的清单。它一共涉及9个项目。这张清单就会告诉您什么时候应该去做什么检查。

  1.*牙齿检查*

  从一岁起,每年至少做一次牙齿检查。

  2.*视力检查*

  从三岁起,第一次检查视力。以后视情况每3-5年检查一次。

  3.*血压检查*

  在您10岁的时候,应该做第一次血压检查,以后至少每两年做一次。

  4.*宫颈涂片检查*

  如果您是女性,在您18岁的时候(或者性行为以后)做第一次宫颈涂片检查。以后1-3年检查一次。在获得连续三次阴性结果后,检查间隙可以延长。

  5.*胆固醇检查*

  在您20岁的时候,做第一次血胆固醇检查,以后每五年做一次。

  6.*乳房检查*

  如果您是女性,在您40岁的时候,做第一次由医生进行的乳房检查。

  7.*前列腺检查*

  如果您是男性,在您50岁的时候,第一次做前列腺检查。注意有些医生希望您在40岁时就做。

  8.*乳房造影检查*

  如果您是女性,在您50岁的时候,第一次做乳房造影检查。注意有些医生希望您在40岁就做。

  9.*直肠镜检查*

  在您50岁的时候,您开始做第一次直肠镜检查,以后3-5年做一次。

(实习编辑:陈战锋)

2009-10-28 03:48:00浏览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为什么要下雨前身体部位疼
下雨前身体部位疼考虑与受凉、过度劳累、骨质疏松等原因有关。 1、受凉 如果下雨天气降温,但患者没有注意身体部位保暖,容易导致寒气入体,对身体关节肌肉以及软组织造成刺激,引起身体部位疼痛、活动受限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可通过热敷、按摩等方式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不适症状。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增加衣物,也可有效改善症状。 2、过度劳累 患者如果长时间进行重体力劳动,有可能会导致身体关节肌肉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可通过局部热敷、按摩等方式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不适症状。必要时患者也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颗粒、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3、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由于骨密度和骨质量的下降,导致骨微结构被破坏,可能与内分泌疾病、胃肠和营养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有关。如果出现骨质疏松,有可能会导致下雨前因受到低温刺激,导致关节部位疼痛、乏力等症状发生。患者可遵医嘱服用碳酸钙D3颗粒、维生素AD滴剂等药物补充体内钙元素,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适当多晒太阳,提高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除上述常见原因外,上述情况还有可能是由于痛风、腰椎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原因所导致。如果疼痛症状较为严重,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惯性流产怎么调理身体,还能生孩子吗
惯性流产,现称为复发性流产,患者可从生活习惯、心理调节等方面调理身体。复发性流产患者经过适当的调理和治疗后,多数是可以生孩子的。建议在备孕期间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确保身体处于最佳状态再受孕。首先,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生物钟正常,保证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的稳定,为受孕和胚胎发育创造良好的内环境。建议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其次,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维持内分泌平衡至关重要,内分泌失调可能导致排卵异常、黄体功能不足等问题,影响受孕和胚胎着床。女性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患者通过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可以明确导致流产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再次流产的风险。例如,因黄体功能不足导致的流产,可通过补充孕激素来维持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者,通过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有利于胚胎发育。其次,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心理状态的改善,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殖功能,为受孕和胚胎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这种情况下,女性是可以考虑生育的。此外,怀孕后要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定期进行产检,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