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循证指导下的心肌标志物与临床决策

  循证医学目前已成为医学中的一个时髦术语,它强调从合理的数据中科学地提炼信息,以及描述确定各种诊断和治疗方案结果可靠性的过程。只有当数据来自于回答特殊问题的临床试验中,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指南,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 (ECG) 的改变和生化标志物的升高和下降诊断心肌梗塞 (MI) 。据该标准,有三分之一以上症状不典型的病人不能确切诊断,而且最后诊断为 MI 的病人仅有 50% 以下有心电图的异常。

  CK-MB 质量、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 T ( cTnT) 和心肌肌钙蛋白 I(cTnI) 是目前认为较好的心肌损害标志物,可用于诊断 MI 、评价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再栓塞或栓塞范围和危险程度。对其进行系统评价,有益于最佳的使用这些标志物于心肌梗塞 (MI) 的诊断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 从可逆或微小心肌损害的不稳定心绞痛到广泛的心肌坏死、 ST 段升高的 MI) 的危险分级。

  Meta- 分析显示,在症状发生后的 12 - 48 小时采样分析, CK-MB 质量的临床灵敏度和临床特异性分别是 96.8% 和 89.6% , CK-MB 对于诊断不稳定心绞痛无效 [1] 。由于肌肉组织也含有较高的 CK-MB( 达 3%)[2] ,降低了其特异性。

  肌红蛋白 : 因其分子量小、组织中含量高、清除速度快,是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最早的生化标志物。但因心肌中肌红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肌肉中的相似,所以其特异性较差。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其高的阴性预示值 (NPV) 和临床灵敏度。 MI 症状发生后的 2-6 小时采样分析,肌红蛋白的阴性预示值可达 94% ,明显高于 CK-MB 质量 (P<0.03) 和 cTnT(P<0.01)[3] 。表一列举了对 972 个病人 ( 其中 218 人已确诊为 MI) 的研究,来评价肌红蛋白的阴性预示值 (NPV) 。

  表一肌红蛋白的阴性预示值研究报告

  研究 病人数量 (MI 病人数 ) NPV(%)

  Am Ernerz Med1994 ; 24:665·671 189 ( 22 ) 97

  Am Emerg Med199424:704·708 133 ( 22 ) 97

  Lancet 1993;342:1554 173(81) 92

  Ann Emerg Med1996;27:1·7 190 ( 21 ) 99

  Am J Emerg Med1887;15:14-19 101(20) 97

  Arch Pathol Lab Med1998;122:245·251 97 (27) 94

  Am Jclin Path1995;104:472-476 89(25) 100

  表二为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对 cTnI 和 CK-MB 质量的临床灵敏度的评价结果。该结果显示了在 MI 症状发生的 0-11 小时采样分析 cTnI 和 CK-MB ,诊断 MI 的临床灵敏度 CK-MB 明显高于 cTnI(cTnI 和 CK-MB 临界值分别为 1.5ug/L 和 5.6ug/L) ,但 MI 症状发生后 12 小时采样分析, cTnI 和 CK-MB 的诊断灵敏度没有差异。 0-47 小时内采样分析 cTnI , MI 的诊断特异性可达 98.9%[4] 。该研究还说明,除非第一次结果就超过了临界值,应对疑 MI 的病人进行系列采样分析, ;MI 症状发生后 12 小时采样分析 cTnI ,可达最佳的临床灵敏度。不同的方法,临界值可能有十倍之差,应注意方法的标准化。

  表二不同采样时间 cTnI 和 CK-MB 诊断 MI 的临床灵敏度比较

  0-4 小时 * 5-11 小时 ** 12-23 小时 24-47 小时

  n=74 n=123 n=178 n=108

  CTnI 18.9 71.5 91.6 97.2

  95% 可信限 10.8-29.7 62.7-79.3 86.5-95.2 92.1-99.4

  CK-MB 37.5 83.8 92.7 89.7

  95% 可信限 26.4-49.7 75.8-89.9 87.8-96.0 92.4-94.8

  *CK-MB 诊断 MI 的临床灵敏度明显高于 cTnI(P=0.012)

  **CK-MB 诊断 MI 的临床灵敏度明显高于 cTnI(P=0.021)

  Meta 分析显示, MI 症状发生后 12 小时测定 cTnT ,临床灵敏度可达 98.2% ,与 CK-MB 质量没有显著差异,但 cTnT 的临床特异性 (68.8%) 明显低于 CK-MB(P< 0.001)[1] 。可能的原因是不稳定心绞痛引起微小的心肌受损,使 cTnT 超过临界值而降低了其临床特异性。这一结果有助于鉴定不稳定心绞痛。应用 cTnT 的最佳采样时间是症状发生后 8-12 小时。

  cTnT 和 cTnI 测定有助于选择治疗或干预方案 [5] 。入院时 cTnI( 使用临界值 0.4ug/L) 是 42 天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子 [6] ,需准确记录采样时间。症状发生后 1.5 小时 cTnT 是 30 天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子, CK-MB 质量测定对于危险分级没有作用 [7] 。 8 小时 cTnT 测定可预测一年后的死亡率, 16 小时 cTnT 测定可增加 30 天和一年的死亡率预测能力。没有必要既收集 8 小时又收集 16 小时的样品分析 [8]

  对 770 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入院时的心电图 (ECG) 、 cTnT 和 cTnI 分析,预测 30 天的死亡率,如表三。可见如单独使用某项指标, cTnT 有最强的 30 天死亡率预测能力;当 cTnT 加到 ECG 和 cTnI 模式中, 30 天死亡率预测能力明显提高 (P=0.045):cTnI 加到 ECG 和 cTnT 模式中, 30 天死亡率预测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P=0.675): 当 ECG 加到 cTnT 和 cTnI 模式中, 30 天死亡率预测能力明显提高 (P=0.019) 。

  Meta 分析揭示,症状发生后 12 小时采样, cTnT 和 cTnI 对于预测非致死性 MI 没有差异,如表四所示。

  表三 cTnT 、 cTnI 和 ECG 相对值预测 30 天死亡率

  模式 变异指标 齐方差 P 值

  cTnT 21.0 <0.00l

  ECG 14.2 0.003

  cTnI 12.3 0.002

  增加变异指标 附加齐方差 P 值

  cTnI+ECG cTnT 8.03 0.045

  cTnT+cTnI ECG 9.96 0.019

  cTnT+ECG cTnI 0.84 0.675

  表四症状发生后 12 小时分析 cTnT 和 cTnI 的累积 Meta 分析

  标志物 病人总数 机遇比 95% 可信限 齐方差

  cTnT 2847 2.7 2.1-3.4 66

  cTnI 1901 4.2 2.7 –6.4 42

  表五总结了不同的样品采集时间分析心肌标志物的主要临床意义。利用肌红蛋白高的阴性预示值,在早期采样分析,以排除 MI 。尽管 CK-MB 也列于表中,但 cTnT 和 cTnI 最终可能代替 CK-MB ,除了因它们有高的临床灵敏度和临床特异性外,还因能用于危险分级。无论是 MI 诊断还是危险分级,最有经济效益的分析 cTnT 和 cTnI 的时间是 MI 症状发生 12 小时以后。

  表五心肌标志物分析的采样时间和临床应用

  入院后时间 肌红蛋白 CK-MB cTnT cTnI

  入院时 X X X X

  2-6 小时 X

  6-12 小时  X (X) (X)

  12-24 小时  X X X

  临床应用 NPV 排除 MI MI 诊断 危险分级和

  MI 诊断 危险分级和

  MI 诊断

  以上提供了肌红蛋白、 CK-MB 、 cTnT 和 cTnI 对于 MI 诊断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危险分级的证据。必须强调,样品采集时间、研究人群状况和临界值对于结果判断至关重要。

(实习编辑:陈战锋)

2009-10-08 04:10:00浏览9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紧抱双腿能防肩周炎吗
紧抱双腿通常不能预防肩周炎。肩周炎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如果患有肩周炎,建议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肩周炎是骨关节科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年龄老化、长期过度使用等因素有关。在大多数情况下,肩周炎的症状会在几周到几个月内自行缓解,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疼痛的情况。虽然紧抱双腿可以暂时缓解不适症状,如僵硬感等,但是并不能预防肩周炎的发生。因为紧抱双腿并不会改变肩部周围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状态,也不能促进肩部肌肉的功能恢复。对于轻度的肩周炎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方法进行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并促进血液循环,但是针灸需在专业人士的操作下进行。同时,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加强肌肉力量和改善关节灵活性。例如,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肩部伸展运动或者参加一些针对肩周炎患者的康复课程。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则可能需要使用止痛药来控制疼痛,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等进行止痛。此外,物理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如冷疗、电疗和理疗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促进组织修复,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在急性期过后,应开始进行功能性训练以恢复肩部的功能。这通常涉及到一系列的强化练习和动作,旨在增强肩部周围的肌肉群,并提高肩部的稳定性和范围。肩周炎患者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提重物,加强肩部保暖,合理休息,纠正不良姿势,适当进行功能锻炼。同时,注意肩部防寒,避免久居潮湿环境,急性期不宜主动活动肩关节。老年人需加强营养,补充钙质。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