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讲座:慢性肝病的中医调养

  慢性肝病中医调养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东湖医院)“关爱自己”肝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心,定于2008年12月7日(周日)上午10:00-11:00特邀肝病专家李晓良主任讲解“慢性肝病的中医调养”,欢迎大家亲临现场。

  时间:12月7日(周日)上午10:00-11:00

讲座:慢性肝病的中医调养

  地点:门诊部四楼

  主讲人:

讲座:慢性肝病的中医调养

  李晓良,深圳市东湖医院肝病科主任,擅长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慢性肝病的中医调养讲座大纲:

  一、休息——适度

  1、三分治七分养,转氨酶升高时休息第一,治疗第二。卧床时出入肝脏的血量比站立时至少多40%。

  2、转氨酶基本恢复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减少脂肪肝发生。

  3、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劳逸适度规律。只有适度的睡眠,才能保护机体内环境的调节,提高自身抗病的能力。

  4、不宜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如体能比赛。

  二、饮食——合理

  1、三分治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肝病饮食疗养尤其重要。

  2、基本原则——新鲜、清淡、易消化、素食为主

  3、禁忌:禁酒(性属湿热)、忌辛辣厚燥(热性)。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进入体内的酒精,90~98%在肝脏代谢。酒在乙醇脱氢酶催化下生成乙醛,乙醇和乙醛都有直接刺激、损害肝细胞的毒性作用,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日久易出现脂肪肝、肝硬化

  4、以脏补脏不科学,偏食不科学

  5、糖的合理应用,长期过多吃糖,可诱发糖尿病、脂肪肝。

  6、合理调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三、情绪——稳定

  1、心理变化 怀疑、逃脱、紧张、恐惧、忧郁、急躁、悲观、敏感、猜疑等等

  2、肝主疏泄,宜条达,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耗气伤阴,损伤肝脏。“恕伤肝”,“思虑伤脾”。情绪变化会影响大脑皮质对内脏的正常神经调节作用,精神状态影响人体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进而影响病情。

  3、正确认识,了解肝病。科普读物,医学咨询。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4、正确对待,勇于面对现实,“既来之,则安之”,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

  四、生活——丰富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生物钟紊乱导致人体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失常,影响病情。

  2、性生活要有节制

  房事不可过度,欲念也应控制。肝肾同源,水能涵木。精泄过度和欲念无穷,招致相火妄动,肾水枯竭,肝木失涵,阴血大亏,而肝以阴血为本。

  3、丰富生活情趣,培养更多爱好。

  棋、琴、书、画,花、草、鱼、鸟,太极拳、日光浴、海水浴等都很有益。

  五、用药——宜少

  1、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过多服药必然增加肝脏负荷。临床常被忽视。

  2、“是药三分毒”,许多药物对肝脏有直接损害作用,包括化学药物、中成药、中药汤剂、单味中药等。滥用药物加重肝损害的例子屡见不鲜。

  3、保肝治疗选药宜少而精,根据个体病情特点不同确立不同治疗思路,长期跟踪。

  咨询电话:0755-25615159

  医院地址:深圳市罗湖区布心路2019号

  乘车线路:1、2、23、24、53、59、64、83、107、203、208、212、243、376等大巴可到。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宋晶)

2008-12-03 15:50:00浏览14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健脾养肝的中医调理
健脾养肝的中医调理方法主要是药物调理,患者可以通过具有健脾疏肝功效的中药养肝护肝养护脾胃,如逍遥散、柴胡舒肝散、香砂六君子丸等,还可以通过食物进行调理。 1、逍遥丸 由生姜、薄荷、茯苓、白芍、柴胡等组成,具有疏肝理气、健脾活血的功效,一般用于肝气郁结、纳食不佳、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的治疗,对该成分过敏者禁止使用。 2、柴胡疏肝散 主要由莪术、三棱、大黄、六神曲、当归等组成,具有理气疏肝、健脾益气的功效,一般用于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清、呕吐酸水等症状的治疗,对该成分过敏者禁止使用。 3、香砂六君子丸 主要由制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砂仁、木香等组成,具有健脾和胃、理肝气的功效,一般用于胃脘胀痛、食少倦怠、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治疗,对该成分过敏者禁止使用。 4、食物 健脾养胃的食物有很多,具体效果因人而异,常见的包括山药、大枣、苹果、莲子、薏米等,可以缓解脾虚而导致的消化不良、腹胀乏力。 建议患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对症用药,切不可自行盲目服药,以免延误或加重病情。平时养肝应该适当食用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生活中不要熬夜,不要饮酒,适当锻炼。
邬喆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慢性肝病如何治疗
慢性肝病是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肝脏慢性损害,包括各种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和药物性肝损害等。慢性肝病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1、一般治疗慢性肝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饮食上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以适当吃小米粥、南瓜粥、山药粥等食物,能够减轻胃肠道负担,有利于病情的恢复。2、药物治疗慢性肝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双环醇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起到抗炎保肝的作用。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另外,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水飞蓟宾胶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3、物理治疗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红外线照射、局部热疗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4、中医治疗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对病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5、手术治疗如果慢性肝病的病情比较严重,出现肝硬化的情况,可以配合医生通过肝脏移植手术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合理饮食,尽量以清淡食物为主,可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减少吃油腻或者辛辣、刺激的食物,能够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病情恢复。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区别有哪些
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区别在于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式、预后不同、并发症不同,建议患者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1、病因不同 慢性肝病通常是指发生在肝脏的病变,引起慢性肝病的原因比较多,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等。而肝硬化通常是指肝组织弥漫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的疾病,可能与长期胆汁淤积、长期服用药物、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2、症状不同 慢性肝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皮肤黄染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则可能是患有慢性肝病。而肝硬化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腹胀、皮肤黄染、牙龈出血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则可能是患有肝硬化。 3、治疗方式不同 慢性肝病的患者通常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双环醇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而肝硬化的患者如果出现肝功能损伤的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熊去氧胆酸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遵医嘱通过肝脏移植手术进行治疗。 4、预后不同 慢性肝病的患者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治疗,通常可以控制病情,延缓疾病的发展。而肝硬化属于一种不可逆的疾病,通常是不能够彻底治愈的,患者只能通过积极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5、并发症不同 慢性肝病的患者可能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而肝硬化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等并发症。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病情。如果患者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邬喆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慢性肝病的诊断标准
慢性肝病的诊断标准,一般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1、病史慢性肝病可能是长期吸烟喝酒、经常熬夜、过度劳累等原因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疾病引起的。如果患者有长时间的饮酒史,并且出现了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则可以初步考虑是慢性肝病。2、症状慢性肝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区不适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则可以初步考虑是慢性肝病。3、体征慢性肝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脾大等体征,如果患者出现上述体征,则可以初步考虑是慢性肝病。4、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肝病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主要是通过抽血化验的方式进行检查,可以了解肝功能的基本状况。如果患者的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而且出现了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的情况,则可以初步诊断为慢性肝病。5、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了超声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的方式来判断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如果患者的肝脏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则可以初步诊断为慢性肝病。如果患者存在慢性肝病,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双环醇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肝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