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底动脉狭窄可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扩张术、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经皮经椎穿刺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介入治疗方式来缓解。
1.经颅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扩张术
此方法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确定血流方向,并使用微导管对狭窄部位进行超选择性插管扩张。例如,在手术过程中会使用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以减少脑血管痉挛。该方法适用于基底动脉狭窄且需要精确定位病变位置的情况。
2.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在X线监视下将特制球囊导管送至狭窄处,通过充盈球囊扩张狭窄部位。例如,可采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进行治疗。主要用于无法耐受开刀手术或者存在复杂解剖结构的患者。
3.经皮经椎穿刺腔内成形术

应用经皮穿刺技术到达狭窄区域,使用专用器械如球囊导管进行扩张处理。例如,可以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进行堵塞。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基底动脉狭窄有益。
4.支架植入术
支架植入术是将金属网状物(即支架)插入狭窄部位以支撑血管壁。例如,钴铬合金丝、镍钛记忆合金等可用于制作支架。支架植入术常用于严重或复杂的基底动脉狭窄病例中。
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外科手术,通过移除受损内膜来恢复颈动脉通畅。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并可能包括使用抗凝剂预防血栓形成。该手术适合于伴有严重症状或反复发作的急性缺血事件的患者。
在接受基底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时,应严格遵守医嘱,定期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降脂药,同时注意控制血糖水平。术后需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并发情况,如出血倾向及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