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被医学界漠视或否认,并不是完全由于专家们不顾事实和固步自封,正是因为心理和生理之间关系变幻莫测、玄之又玄,形成复杂多变的因果联系,令人难以理解和掌握。有时这种关系仿佛成为天方夜谈,使专家们虽以百般努力却不能前进半步,最终导致对心理治疗疾病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成为医学界盲区。从西方心理学和医学的发展情况来看,众多的研究人员,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事实,从各种疾病,各种角度,一次又一次,一个又一个地发现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重大关系,但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近几十年已经有重大突破)。因为,人类对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思维活动的产生和变化规律还几乎一无所知,心理学研究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犯下了重大的方向性错误,无法产生突破性的进展。
科学界无法认识思维与疾病关系的另一个本质原因,是专家们没有亲身的经历,没有亲身体验,当然就不会相信思维的奇妙功能和思维与生理的神秘关系。例如,通过放松训练可以治愈疾病,没有经历的人不可能相信,放松、心静,能够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能力增强、自信心增强,可以使人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增强,可使人精力充沛,智慧增加,这些现象是没有尝试过的人难以相信的事实。各种各样的神奇效果使专家们惊奇不已,使气功师们成道成仙,使神秘文化高高在上。
心理学对心身疾病至今还束手无策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还没有认识清楚“病魔”的巨大威力和对治愈顽强抵抗。由异常情绪导致的生理疾病,在治疗的过程中,病魔会无情地摧毁一切胆敢治愈疾病的尝试。思维活动为了满足对异常情绪的需要,会变化出各种各样的症状,编制出各种合理、符合性格的理智,制造各种各样的假像,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抗拒改变,毁灭病人的努力改变的决心欲望,疾病成为人潜在的需要。它的顽强抵抗足以毁灭大多数求治者的愿望,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不懈的努力及正确方法,大多数恶疾无法战胜。因为,疾病来源于性格,来源于情绪,没有一个人真正愿意改变自己的性格。
疾病虽然来源于性格,是性格的产物,是异常情绪、异常生活方式的表现,但同时,疾病从表面上又不受情绪的控制,不会因情绪的一时改变或短期改变得以治愈,不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性格是不会改变的,疾病也就不可能治愈。这一点,使人们难以认识清楚性格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坚定地相信心理治疗可以治愈疾病。有时,情绪得到控制,但疾病因其固有的“惯性”而不会一下子明显好转,或因为疾病的“后滞”作用(人在巨大的挫折和情绪异常过后,一至二年以后才会生病),使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变得漠糊不清。最后,病人因生活环境的变迁、年龄增长、异常情绪表现形式的的变化,不断变更和变化,虽然使病人停留在疾病之中,但表现形式却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病人只有长期的坚持和努力,疾病才会有点滴好转,在转换之中,由重病变成较轻疾病,循环往复,最后消灭疾病,得以康复。大多数患者都无法坚持下去,无法通过刻苦的努力,看到这一天的到来,这是心理治疗难以最终取得效果的又一重要原因,也是人类真正能够坚信心理治疗的作用,真正挖掘出思维活动的规律及其与生理疾病关系的重大障碍和几乎不可逾越的阻力。很多坚信气功治疗的病人,经过顽强努力取得了医学上无法取得的神奇效果,但却因其中的变化实在难以言表,无法道出其中深藏的神秘规律和道理。最后,只能得出一些不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或停留在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妄言之中。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病魔就象一个极其狡猾多变的战略家、战术家,将病人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引入死路,使病人一次又一次误入歧途,疾病每时每刻都变化出各种手段使病人走向错误道路,将正确的治疗努力彻底消灭,甚至使病人走向治愈疾病的相反道路。这一点,正如精神分析学中经常描述的移情、投射、替代满足、退行、抗拒等等规律,也与佛学理论提出的“攀缘”和“魔境”相同。它是一种潜在的规律,是意识无法知道的神秘现象。因为,思维来源于情绪而不是来源于思考,来源于生理状态而不是来源于人们常认为的理智。只有以心理学、佛学、中医学、老庄哲学、心身医学、气功等理论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去除焦虑,以去除“焦虑”为宗旨和唯一准绳,形成有关人类的最实用、最深刻的心理学理论,找出思维活动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变化规律,指导病人掌握消除焦虑的根本方法,通过病人自己长期的顽强努力,改变性格、重建人格,最终才可以治愈疾病,走向康复之路。
(实习编辑:杜念念)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肾内科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肾内科
副主任医师
三亚中心医院 肾内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肾内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