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生活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老人 > 老人生活

中国每天约1370名老人走失!当你老了走丢该怎么办?

举报/反馈
2017-12-20 00:00:00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主任 陶立群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彭丹涛

  日前,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首次对中国老年人走失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关爱老人,避免走失悲剧,已成全社会关注焦点。

  ●农村是走失重灾区

  “我找不到他了。”这是父亲走丢后,伍志嘴里反复重复的一句话。伍志是一名公安干警,得知父亲走失时,他正在外面巡逻。由于工作太忙,他每年很少回家,即使父亲被查出轻微阿尔兹海默症,也并未引起他和家人的重视。伍志的父亲常和其他老人一起去村里看护林子,谁料前几天出门后就再也没回来。伍志在街边、救助站、媒体上发了无数寻人启事,把所有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却仍没发现一点线索。

  类似伍志父亲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有些家人团聚,有些却再无下文。《白皮书》显示,全国每年走失的50万老人中,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80%,平均年龄为75.89岁,男性占42%,女性为58%;在能找回的走失老人中,80岁~90岁年龄段比率最高,特大城市找回率达84.13%,而县城及农村只有50.31%。

  令人痛心的是,接受过救助的走失老人中,仍有26%再次走失,走失5次以上的老人占比6%;更令人难过的是,媒体对1156名走失老人家属回访,发现其中113人死亡,死亡率高达9.78%。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主任陶立群表示,老年人走失不仅给家人带来痛苦,也会损害社会形象。“我们终究会老,如何在步入老年后,还能体面地生活,获得关爱,需要每个人去思考。”

  ●老人与社会都要检讨

  老人走失,很多人认为是精神疾病导致的,但在陶立群看来,我国老人因迷路走失的高达35%,其次才是患有精神疾病或失智。专家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老人易走失。

  诊疗意识不足。《白皮书》显示,约72%走失老人出现记忆障碍,其中,经过医院确诊的失智患者只占25%。整体来看,多数失智老人未得到及时诊断。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彭丹涛认为,走失老人大多存在一定健康问题,但没能尽早诊治,增加了走失风险。

  逃避患病现实。彭丹涛强调,阿尔兹海默症若早期发现和干预,能避免走丢等严重后果。然而,即便部分患者被确诊了,也认为这种病治不好,或因羞耻感,而放弃治疗,偏远地区尤甚。

  家属监护缺失。数据显示,走失老人60%以上配偶不在身边,其家庭往往缺乏照顾经验。绝大部分走失老人家庭缺乏照顾技能的培训。

  空巢老人增加。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为51.3%,其中一半在农村。陶立群指出,空巢老人缺乏必要的精神支持和情感交流,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较大,走失风险也较高。

  救助网络欠缺。找回走失老人往往要历经周折,寻亲多年未果的比比皆是。陶立群认为,这是因为缺乏一个完整的老人走失社会救助系统,家属没有给老人携带信息卡,救助中网络信息上传、搜寻还没形成一个体系,致使事件发现晚、反应迟、危险高。

  ●防走失关键在防病

  在彭丹涛看来,防止老人走失的关键在于预防疾病。患者应意识到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是可控的,一旦出现记不住事、说不清话、认不出路等语言和精神障碍,要尽早诊治。此外,推动分级诊疗和医学知识普及,让医疗下沉到社区、农村,发现更多隐藏疾病患者也很重要。

  陶立群则认为,防止老人走失,需要人人参与。

  及时筛查老人病情。政府应向老年人政策倾斜,推动免费体检项目,筛查相关疾病。社区要关怀老年人,对于已确诊的失智老人,发放黄手环、缝制紧急联系布条等。

  建立走失救助站。在人口聚集地为老年人建立救助站,公布救助站具体位置。实现110和救助站的系统联接,将公众救助信息发往救助站。

  子女多些细致照顾。家人应为有走失风险的老人制作身份挂牌,戴在脖子上或缝在外套上。还可给老人配备手机,预存子女及属地派出所电话。▲

彭丹涛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