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他是著名的农业考古专家、中国茶文化研究大师,他曾经多次进京给中央领导讲课,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4年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任上退下来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在婺源县上晓起村创“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建“上晓起新农村合作社”;修桥补路,耕田插秧,忙得不亦乐乎。几年时间里,他共投入80多万元,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了一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他要把上晓起村建造成理想中的“桃花源”。近日,记者在风光旖旎的青山湖畔,采访了这位祖籍福建、扎根江西红土地的老人??陈文华先生。陈老瘦高身材,乌黑的头发,戴一副淡褐色的眼镜,红衬衫,白西裤,一点也看不出已是74岁高龄的老人。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热情健谈,平易近人,这是记者对陈老的第一印象。
一
2004年,退休后的陈文华远离了官场的繁缛与应酬,一身轻松自在。这年他以普通游客的身份又一次来到婺源。在上晓起村,陈文华无意间走进了一个破旧的茶厂,一套完全用水力带动的捻茶机使他的眼睛为之一亮:这不是在元代农书中记载的制茶机具吗?见到这套活文物,陈文华激动不已。这可是无价之宝啊,废置在这里真是太可惜了。陈文华一边叹息着一边走出茶厂。走不多远,他留恋地回头一望。这一望,使他和上晓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坝上流下,两棵遮天蔽日的古樟树斜卧在水面上,古老的水车悠然地转动着,青翠碧绿的茶园,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历经沧桑的运茶古道……这里的景色太美了。”说起上晓起的景色,陈老赞不绝口。于是,陈文华决定自己承包这个茶厂,当即以每年1万元的价格和村里签下承包合同。
上晓起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村民自唐至今一直以种茶为生,山前屋后到处都是茶树,是典型的传统茶村。陈文华深知上晓起积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加上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有着别处不可比拟的特色,简直就是茶文化的活化石。他决定把上晓起打造成“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他遵循“整旧如旧”的理念,把原来破旧不堪的茶厂改造成“传统生态茶作坊”;在古樟下、溪流旁开设“天然茶吧”;投资近30万元创办茶客栈;收集整理史料,建立“科普画廊”和“茶画展览馆”;举办茶文化研讨会……陈文华把上晓起的茶文化搞得风生水起。许多院校把上晓起作为茶文化的教学基地。专家学者来了,文化名流来了,摄影家、画家来了。陈文华的“立体茶文化”构想在上晓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
上晓起人多地少,全村92户人家,人均不足半亩地。农民辛辛苦苦在田里劳作一年,收入少得可怜。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茶叶很难卖出去。大部分青壮劳力选择了外出打工,大片田地抛荒。有着8年的野外考古、3年农村下放生活经历的农业专家陈文华,对“三农”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怀有深深的同情和敬意。目睹上晓起的村民们守着这么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却忍受着贫穷与落后,陈文华心情十分沉重。“只有中国的农民幸福了,中国人民才真正幸福了”,陈文华说。如何使上晓起的村民们富裕起来,成了他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2006年10月,陈文华按乡下办大事的习俗,摆了6桌酒席,宴请村民,商议成立“上晓起新农村合作社”。陈文华和村民商定: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为维护社员的利益,保证每亩地每年至少有300公斤稻谷的收入,年终如有盈利,再按土地面积分红。土地入股后,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社员参加劳动另行给予报酬。合作社成立当天,就有30户村民加入,后来大部分村民都加入进来。
对陈文华此举,村民们开始大都感到不解,因为大家知道这肯定是亏钱的买卖。有人说,陈教授一定是个傻瓜;有人说,中央一定给了陈教授一大笔钱。村民们说什么也不相信这个傻教授花的是自己的养老钱。陈文华对此一笑置之。其实陈文华并不富裕,主要经济来源是退休金,加上稿酬和讲课费,平时生活十分节俭。陈文华早已功成名就,政界、商界、学界都以请得到他为荣。他退休后完全可以云游四海,过着悠闲的日子。但他却在古稀之年放弃了城里舒适的生活,跑到偏僻的山村来。几年来,陈文华在上晓起共投入了80多万元,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陈文华不是一个坐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授,他是一个习惯了田野作业,习惯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者。他要在“微霞尚满天”的晚年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案例实践,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圆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桃花源”之梦。
陈文华带领村民搞水稻直播、稻田养鸭;调整生产结构,种油菜、种荷花、种菊花。如今的上晓起,花木有人修,道路有人扫,河道有人清。昔日抛荒的土地又呈现出勃勃生机。“每年上晓起的油菜花海和梯田稻浪在互联网上都是惊艳一片。”陈老不无自豪地说。随着上晓起名气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上晓起旅游。村民们效仿陈文华,也纷纷开起了客栈,卖起了特产。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又回到了家乡,因为在家赚的钱不比在外赚得少。
做学问,陈文华是农业考古和茶文化的权威;做老板,他却是很不称职。他办企业想到的只是为村民谋利益,自己赚多少钱,他从不放在心上。合作社的田里要除草,参加除草的每天另开工资。结果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也跟着来了,因为傻教授的钱好赚。有人告诉陈文华,这些人根本干不了多少活。陈文华笑着说,大热的天,老人们到田里来也不容易,工钱照付。住他的茶客栈,富裕的旅客就多付点,贫寒者就少付点,甚至免单。客栈前些年都是亏损,随着游客的增多,现在终于扭亏为盈。年终结账盈利三四千元,陈文华非常高兴,立即把盈利的钱全部当奖金发给了几个服务员。这哪里是在办企业,简直就是在搞慈善。几年来,陈文华没有从上晓起带走一分钱。村民们对这位“傻教授”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他亏的钱都亏到我们口袋里了,他不是傻教授,他是真正的‘三个代表’……”现在村民是这样评价陈文华的。
三
“文化兴农”是陈老说得最多的话题。“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孩子丢给老人看管。老人们没文化,只能管孩子的温饱,根本谈不上教育。城里的孩子还没出生就进行胎教,以后又是上幼儿园,又是上各种兴趣班。农村孩子在上小学前的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这一阶段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期。农村孩子上小学前,就比城里的孩子差了一大截。”陈老深有感触地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城乡应该是没有区别的。”于是,他到上晓起不久就开始创办“茶文化村双语幼儿园”。他从省城请来专业的幼儿教师,购买教学、游戏设施,还特地买了一辆昌河面包车接送孩子。幼儿园的孩子少,收费低廉,肯定是要亏本的。“这是‘根的事业’, 虽然没有经济收益,但是值得去做。”陈老说。“最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乡里的文艺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说起幼儿园的孩子们,陈老一脸的自豪。
说到今后的打算,陈老说,农村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平时农民们大都是蹲在村口聊天、晒太阳。我准备筹集几万元办一个农民文化宫。买一些书籍、报刊,再买个大彩电,配上影碟机、卡拉OK机。村民们可以在文化宫看书、读报,也可以唱唱歌……
陈老说,虽然从行政职务上退了休,但是学术活动依然很多,自己还主编着每期近60万字的学术期刊《农业考古》。望着这位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江西这块红土地,古稀之年依然壮心不已的老人,记者心中充满了敬意。“欢迎你到上晓起做客!”采访结束时,陈老发出了盛情邀请。
(实习编辑:覃汉娇)
三亚市人民医院 老年病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老年病科
副主任医师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老年病科
主任医师
陕西省人民医院 老年病科
主任医师
陕西省人民医院 老年病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天津市河东区八纬路22号
二级 妇幼保健院 公立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健康东街365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永仁县苴却办事处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香港东区柴湾乐民道3号
三级 综合医院 公立
长宁县竹海路三段289号
三级 综合医院 公立
西宁市同仁路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