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老人 > 名人轶事

浙江大学的“拒竺”风波

举报/反馈
2009-10-19 04:29:0039健康网社区

  最近,读到了一份刚刚披露的周恩来的电报,即1949年7月9日《关于浙大学生拒绝竺可桢返校事给华东局的电报》。周恩来在电报中说:“华东局并转谭(谭震林,当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军区政委)、王(王建安,当时任浙江军区司令员):闻最近浙大学生提出拒绝竺可桢返校,据我们所知,竺过去在于子三事件中,同情学运,今春当蒋党用飞机迫其离沪时,亦设法逃避。此次拒竺事件,详情如何?竺在政治上表现究如何?学运方面有否偏向,盼查明详告。”

  从1936年至1949年,竺可桢在13年之中,把浙江大学变为国内最著名的大学之一,那么,何以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在浙江大学却发生了一桩匪夷所思的“拒竺事件”?

  竺可桢13年办学提倡“通才教育”,而当政治风潮汹涌进入校园之后,校长竺可桢所凭借的治校宗旨和思想资源,仍是他的自由主义,甚至这也影响到他对“学运”的立场和态度。

  当年和后来很多人认为:竺可桢是一个进步人士,比如他在“学运”中积极参与营救被捕学生。

  但无法想象在政治风潮的不断冲击下,一心治学的校长会烂漫热情于其间,尽管“学潮”拥有充足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于是,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位竺校长,他千方百计地保护学生,又对不断升级的“学潮”头疼不已,他艰难地在当局和“学运”之间充当着调停、博弈的角色。

  浙大的“学潮”终于到了高潮。1947年,“于子三案”发生,浙大学生会主席于子三竟在被捕后死于狱中,而围绕所谓“于子三系自杀”的定论,竺可桢与国民党当局几成决裂之势,反之,围绕安葬和纪念于子三,竺可桢亦与“学运”方面发生摩擦。这是竺可桢执掌浙大13年之中最艰难的日子。

  竺可桢与左翼学生运动的某种抵触,除了思想和理念上的差异之外,考其用心和初衷,其实也是为学生着想。当然,这是当年的学生根本不可能体会到的了。

  竺可桢作为一名曾留学美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大有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也不甚赞同,更由于自己校长的身份,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也不无反感,并多次公开表示反对,他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读书。

  1949年,是沧海桑田的岁月。把自己同国民党绑缚在一起,早已不看好国民党的竺可桢决定不走这条道路;共产党么,自己又陌生得可以。这时,国民党浙江警备司令部转来一个信息,要他奉命离去,竺可桢预感到危险,多番思考,“不得不出之一走”。于是,他决定单独潜往上海,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作进一步的观察,再做决断。

  这时,竺可桢听到了浙大发生了“拒竺”运动的消息:浙大校内的壁报竟然在指责他“受英美教育之毒,做事不彻底,不能对恶势力争斗,只剩了些科学救国空谈”。又说:“竺对于旧的固然厌恶,对于新的心存怀疑。但民主与反民主不容有中间(道)路的,而竺某偏偏走了中间毁灭之路。”显然,这不是空穴来风。

  1949年4月25日,浙大已是“学生自由行动,学校已入无政府之状态”(《竺可桢日记》)。5月3日,杭州解放。对于自己当年的抉择,竺可桢在后来“洗澡”运动中的《思想自传》中说:“首先由于国民党特务视浙大为眼中钉,而且从他们看来我是站在学生方面,是他们的对立面,在他们撤走以前,有可能做些对我不利的事情。其次,我对共产党办学方针毫不了解,不如回中央研究院重理旧业为适当。”正是这“两头不到岸”的局促情景,触发了当年浙大的“拒竺”风波。

(实习编辑:田广静)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