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性爱有障碍,未必会不育

  性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关系到人类的繁衍延续。在男科疾病中,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和男性不育是最突出的三个问题。很多人经常把这三类疾病混在一起,总觉得前两者和第三个有必然联系。不少医院在宣传时,也会强调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会导致不孕不育。事实上,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男性性功能障碍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阳痿早泄。阳痿指阴茎不能正常勃起进行性交或虽然阴茎能勃起,但不能维持足够的硬度以完成性交,病程在3个月以上。如果阳痿症状较轻,只是硬度稍差,或者硬度不能长久维持,但可以插入阴道,同时精子质量比较好,那不会影响女性受孕。

  早泄是指阴茎进入阴道以后,不足两三分钟就射精。这个和生育关系不大,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早泄的病人精子质量必须好。如果出现严重的阳痿,阴茎无法勃起,不能插入配偶阴道;或者出现不射精或逆行射精,使精液不能排入配偶生殖道,必然导致精卵细胞无法相遇而引起不育。

  前列腺疾病中常见的是前列腺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前列腺炎临床上多见于慢性前列腺炎,其主要症状有排尿异常、夜尿次数增多、腰酸、下腹部及会阴部坠胀不适、尿道口滴白等。慢性前列腺炎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造成的。病原体可以直接影响精子质量,如支原体,直接粘附或附着在精子尾巴上,导致其活动力下降,不能摆动,影响受孕。其次,前列腺液作为精液的一部分,对精液的液化、精子质量的维持、精子的营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前列腺发炎,那么精液的质量、精浆生化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前列腺炎引起的白细胞增多,可以使精液当中的白细胞增多,达到100万/毫升以上,就可以诊断为白细胞精子症,从而对精子产生不良影响。慢性前列腺炎还可以引起性功能障碍,出现阳痿、早泄、遗精或射精痛等症状。这些都会对不育造成一定影响。

  实际上,男性不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生殖器官异常、内分泌疾病、生殖系统感染、精索静脉曲张、长期接触放射线或毒性物质等,仅把矛头指向性功能障碍和前列腺炎是不合理的。

  得了性功能障碍或者前列腺炎应该如何预防不孕不育呢?首先,应该去正规医院检查,并接受正规治疗。有些医院为了经济利益往往夸大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与不孕不育的关系,盲目就医会给患者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治疗,造成极大的浪费。另外,要多注意改善生活习惯,不要久坐、长途骑车、酗酒、吸烟、长期频繁手淫、强忍不射精等,并且要合理膳食,补充营养,增加抵抗力。还要克服心理压力,不要有心理负担。有些人受到过不正规的治疗或受到不正当宣传、广告等的不良影响,容易出现疑病、抑郁、恐惧、负疚等情绪障碍,并逐渐出现躯体症状,这反而会影响生育。

2014-08-22 00:31:25浏览21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卵巢早衰的症状
卵巢早衰的症状主要包括月经异常、生育能力下降、精神神经症状及全身性症状等。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性激素六项、妇科超声等,以监测病情变化。1、月经异常:月经异常是卵巢早衰的典型表现,包括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和经期延长,可伴有排卵期出血。2、生育能力下降:卵巢早衰导致卵泡数量和质量下降,可能影响排卵和受精,导致患者生育能力下降。这是卵巢早衰的常见表现,可能体现为长期未避孕而未怀孕。3、精神神经症状:受激素水平波动和身体不适的影响,患者常出现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情绪容易波动,变得焦虑、抑郁、烦躁不安,对日常事物缺乏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也有所减退。另外,患者的睡眠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如入睡困难,夜间容易惊醒,多梦。长期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精神疲惫和身体不适,形成恶性循环。4、全身性症状:全身性症状是卵巢早衰的常见表现,包括潮热、盗汗和心悸。潮热表现为突然的面部和颈部发热,伴有皮肤潮红和出汗,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盗汗表现为夜间大量出汗。心悸表现为心跳加快或不规则,可伴有胸闷和头晕。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内分泌。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如豆类、鱼类、新鲜蔬果等,对卵巢功能的维护有一定好处。另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瑜伽、游泳等,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内分泌水平。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卵巢早衰怎么引起的
卵巢早衰的病因包括非疾病因素如遗传因素,以及疾病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医源性损伤等。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于预防卵巢早衰具有重要意义。一、非疾病因素:遗传因素在卵巢早衰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如X染色体的缺失、易位等,可导致卵巢发育异常或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卵巢早衰。目前对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卵巢早衰,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是通过激素替代治疗等方法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二、疾病因素:1、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卵巢组织,导致卵巢内的卵泡被破坏,卵巢功能受损,从而引发卵巢早衰。治疗上主要是针对原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等。2、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直接侵犯卵巢组织,破坏卵巢内的卵泡,导致卵巢功能下降。对于感染导致的卵巢早衰,主要是在感染初期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减轻病毒对卵巢的损害。后期根据卵巢功能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激素替代治疗等。3、医源性损伤:一些手术如卵巢囊肿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可能会损伤卵巢组织,影响卵巢的血液供应,导致卵巢功能下降。对于医源性损伤导致的卵巢早衰,预防至关重要。在进行手术时,医生应尽量减少对卵巢组织的损伤。对于卵巢早衰,建议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卵巢功能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一旦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月经三天就没了是卵巢早衰吗
如果月经周期缩短、经量明显减少且伴有潮热、盗汗、失眠等低雌激素症状,同时经相关检查证实卵巢功能减退,通常可确诊卵巢早衰。但如果月经一直规律为三天,且经量正常,身体无其他异常表现,通常属于正常月经情况,并非卵巢早衰。卵巢早衰是指女性在40岁之前,由于卵巢功能衰竭而出现的闭经、低雌激素及高促性腺激素血症等一系列症状。卵巢早衰的患者,卵巢功能过早衰退,卵泡耗竭或被破坏,使得雌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维持,导致月经量减少、经期缩短,月经可能三天就没了。对于卵巢早衰,治疗上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如使用戊酸雌二醇、黄体酮等药物,模拟正常月经周期的激素变化,缓解低雌激素症状,保护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等。然而,每个人的月经周期和经期时长都有一定范围,在2~8天内都属于正常,部分女性本身经期就较短,只要月经量正常,能维持在20~60毫升,且月经周期规律,身体也无其他不适,就无需担忧。此外,近期生活方式改变,如过度节食、精神压力过大、剧烈运动等,也可能引起月经暂时变化,使经期缩短。这种情况下,调整生活方式后,月经可能恢复正常。如果对月经情况有疑虑,应及时就医,进行性激素六项、抗苗勒管激素检测、妇科超声等检查,以评估卵巢功能。日常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避免过度节食。学会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若月经出现明显变化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再次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陈礼全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fsh正常但amh低是卵巢早衰吗
FSH即促卵泡生成素,可促进卵泡发育和成熟;AMH即抗缪勒管激素,能反映卵巢储备功能。如果促卵泡生成素正常仅为阶段性表现,后续出现升高,且伴有雌激素水平降低、闭经等典型卵巢早衰症状时,可考虑卵巢早衰;如果促卵泡生成素持续正常,且无其他卵巢早衰相关症状,可能并非卵巢早衰,而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等其他情况。卵巢早衰是指女性在40岁之前卵巢功能出现衰退,表现为月经紊乱直至闭经,雌激素水平降低,生殖功能下降。卵巢早衰初期,机体可能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使促卵泡生成素暂时维持在正常范围,但随着病情进展,卵巢功能持续恶化,无法产生足够的雌激素来反馈调节垂体,促卵泡生成素就会升高。抗缪勒管激素反映的是卵巢储备,卵巢功能受损初期,抗缪勒管激素会先降低,因为卵巢内卵泡数量减少,分泌抗缪勒管激素的细胞也随之减少。如果后续促卵泡生成素升高,结合抗缪勒管激素低以及雌激素水平降低、闭经等症状,通常可诊断为卵巢早衰。患者可遵医嘱补充雌激素和孕激素,使用戊酸雌二醇、地屈孕酮等药物模拟正常月经周期,辅助改善雌激素缺乏症状。然而,促卵泡生成素持续正常,仅抗缪勒管激素低,更可能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随着年龄增长,接近绝经期时卵巢内卵泡数量自然减少,抗缪勒管激素随之降低,但此时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生成素尚未因卵巢功能衰退而升高,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这是正常的生理衰老过程,并非卵巢早衰。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抗缪勒管激素降低,但程度较轻,促卵泡生成素仍正常,且未达到卵巢早衰标准。对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如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若有生育需求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排卵药物,如枸橼酸氯米芬、来曲唑,促进卵泡发育,增加受孕机会。日常建议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果等。有生育需求或年龄较大的女性,需定期体检监测促卵泡生成素、抗缪勒管激素及雌激素水平,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