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西安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陆向东:突破心理障碍正确面对阳痿

   男人活到中年,到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结婚生子,事业有成,可是突然间,却发现自己慢慢的“不行”了。

  很多男性对阳痿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这是很没有颜面的事,因此自卑感增强,在家里没脸面对妻子,走在大街上仿佛听到所有人都在议论着自己“不行”,性格变得多疑暴躁,导致夫妻矛盾重生,工作压力大,使原本幸福的生活变得脆弱,仿佛轻轻的一击就足以使其破碎。

  专家简介:

  向东主任医师,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从事泌尿外科多年,在泌尿外科理论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微创腔镜手术方面,如前列腺电切、经皮肾镜碎石、经输尿管镜碎石等手术具有丰富的经验。曾在北大人民医院、四军大唐都医院、兰州军区总院、解放军第一医院等多家医院进修学习,在国内发表医学学术论文近十篇。

  陆主任表示,阳痿最明显的表现其实就是男性的勃起障碍,但由于病情病因的不同,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有的人是由于躯体生理原因导致的,有人则是由于心理性的因素引起的,也有人兼有上述两种原因,分别称为器质性阳痿、心理性阳痿和混合性阳痿。

  心理性阳痿早泄是常见的性功能异常之一,它是指男性有性要求,甚至有频繁强烈的性欲冲动,但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力,或勃起坚硬但却不持久。其治疗主要还在于心理上的配合与认同,患者需要克服内心的自卑,将其看作是很正常的一种病症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平常心来面对,并坚信自己一定能行。

  陆主任特意为大家介绍几种攻克心理性阳痿的方法,如下:

  1、正确认识阳痿。阳萎并不是不治之症,精神性或心理性阳痿是暂时的,树立坚定的信心,克服不良心理加上一些必要的治疗措施,阳痿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2、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性冲动及性需要是成年人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健康的,不必有心理负担。

  3、通过妻子的帮助,相互抚摩、拥抱、亲吻,提高身体的感受性,在整个过程中妻子要不断鼓励丈夫,使之自信起来。在性活动时除了在语言上肯定丈夫的性能力外,更要在表情上有肯定的表现,此时丈夫才会放松焦虑、急躁或抑郁的情绪,进而会相信妻子的“断定”。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时间。正确处理家庭感情问题,不宜过度吸烟和酗酒。平时膳食则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同时适当运动锻炼,譬如疾走和跑步等,这些均可增强性能力,为克服阳痿打好物质基础。

  性感集中法,即在进行性生活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肉体感觉上,而不进行性交,在触摸生殖器或乳房时,不要过多考虑其他事情,不要过多地谈话,更不要过多地考虑性行为的目的,而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自己的生理感觉上。这一步骤要多次反复进行,直到成功。

  陆主任表示,“心理性阳痿病人只要能成功而满意地完成几次性生活,精神上就会渐渐地消除焦虑和不安情绪,心理状态转入良好,心理性阳痿也会随之逐步痊愈。”

  专家提醒,生病最忌讳的就是讳疾忌医,一旦感觉不适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在健康面前,面子并没有那么重要!

63
2013-03-26 16:28:29浏览5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男科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月经推迟三天、有点恶心是不是怀孕了
月经推迟三天、有点恶心可能是怀孕的早期症状,但也可能是由精神压力和情绪变化,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疾病引起的。 1.怀孕 首先,受精卵着床后,体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通常会出现升高,进而导致月经推迟和早孕反应。常见的早孕反应有恶心干呕、神疲乏力等。此时,可使用早孕试纸,或到医院检查血HCG水平,来判断上述症状是否与怀孕有关。 2.精神压力和情绪变化 其次,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或近期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也可能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女性出现月经延迟的现象。此外,不良的情绪状态也可能引起恶心、头晕等不适,建议保持心情愉悦,可通过练瑜伽、深呼吸、做冥想等方式,来宣泄精神压力。 3.多囊卵巢综合征 最后,多囊卵巢综合征多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患者常因高雄激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而出现月经失调、肥胖、多毛等表现。此时,患者除了需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控制体重外,还可遵医嘱使用炔雌醇、地屈孕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一旦确认为怀孕,则建议女性按照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合适的孕期保健。但若上述症状与妇科疾病有关,则应积极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