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遗精频繁不能仅靠次数诊断

  遗精分为生理性遗精跟病例性遗精。生理性遗精是指未婚青年或婚后分居,性交的射精。病理性遗精比较复杂,诸多病因均可引起。遗精的诊断方法不能仅靠遗精次数多少来判断。

  辨别你的遗精正不正常?

  生理性遗精的症状一般2周或更长时间遗精1次,不引起身体任何不适。阴茎勃起功能正常,可以无梦而遗,也可有梦而遗。病理性遗精常见病机有肾气不固、肾精不足而致肾虚不藏。

  遗精的病因也很多。白天看到对自己有性刺激的事物、书画、电视节目等,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兴奋灶,使你在夜间梦遗。此外,被子太厚、裤子太紧、被窝过热、脚心受凉,都可能诱发遗精。生殖器受包皮垢刺激,也易发生遗精。

  有时由于心理紧张,生怕遗精,反而遗精的次数越多。遗精要做什么检查才能区分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呢?专家表示,生理性遗精与病理性遗精的诊断之不同在于三点:

  ①年龄不同:生理性遗精多见于青壮年,未婚或婚后分居;病理性遗精多见于中老年或身体先天不足者;

  ②身体状况:生理性遗精者,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或遇事易激动,或劳累紧张的健康人;病理性遗精者,多见于面色无华,身体疲倦,大量吸烟,饮酒无度,过食肥甘,体形虚胖或疲弱之躯,常有手淫,房室过度,色欲不遂等经过;

  ③遗精时的状态:生理性遗精,一般2周1次或更长时间,遗精量多而精液粘稠,遗精时阴茎勃起功能正常;病理性遗精的危害在于频频而作,有的入夜即遗,或清醒时精液自出,遗精量少而清稀,遗精时阴茎勃起不坚,或根本不能勃起,遗精后出现精神疲惫,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身体乏力等症。由此可以鉴别。

  总之,生理性遗精和病理性遗精这两者的鉴别点主要从年龄、身体状态、遗精时阴茎勃起情况、精量精质和遗精后的自觉症状上来鉴别。有的人自称“遗精”,实际不一定是遗精,而是兴奋时出现的尿道分泌物,或是无兴奋时的前列腺分泌物。

  也有些青年从不遗精,于是疑心自己性发育不正常。其实这些人也不用紧张,因为精液还可以少量多次地排入尿道,随尿液排出体外,只是不易被自己察觉而已。只有生殖器官明显异常,如睾丸很小,阴茎发育异常,第二性征不发育的青年,如果从来没有遗精,才是异常现象,应及时找男性科医师诊治。

2013-02-21 01:18:22浏览4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成人绿色稀便是怎么回事
成人出现绿色稀便可能与服用药物、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有关。 1.服用药物 首先,成人服用补铁药物期间,可能会因为铁剂与消化液及肠道内的细菌共同作用,转化为硫化铁并沉积在排泄物中,最终导致大便呈现墨绿色。同时,铁剂也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腹泻的症状,此时大便性状多可能为稀便。此种情况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停药后一段时间上述症状通常会逐渐消失。 2.消化不良 其次,正常情况下,胆汁会参与脂肪的消化过程,而消化不良有可能会导致胆汁无法被充分利用,并因此随大便排出体外,最终导致绿色稀便的症状出现。患者可通过腹部按摩来帮助消化,也可遵医嘱使用健胃消食片、多潘立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3.肠道菌群失调 最后,肠道菌群失调通常会出现有害菌过度滋生,而食物残渣经过肠道时可能会与这些有害菌发生反应,影响到粪便的性状,导致患者出现绿色稀便。建议患者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来调节肠内菌群。 此外,长期服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也可能会导致大便变绿,因此若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上述症状,建议立即咨询医生,必要时可更换其他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成人腹泻、拉绿色水便、发烧怎么办
发烧即发热,成人出现腹泻、拉绿色水便、发热的症状,通常需要从一般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联合处理来进行治疗。1.一般治疗首先,建议患者卧床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并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同时,饮食上建议以清淡为主,可适量进食小米粥、软烂面条等食物,并避免进食炸鸡、辣椒等油腻、辛辣的食物。2.物理治疗其次,建议做好保暖措施和防护措施,避免身体受凉或重复感染而加重原有症状。同时,若患者体温尚未达到38.5℃,则可先通过温水擦拭身体、冰袋冷敷额头、贴退热贴等方式进行物理退热。3.药物治疗最后,若经过一般治疗和物理治疗后,患者的腹泻、绿色水样便、发热等症状持续无缓解,此时则通常需要用药治疗。当患者体温升至38.5℃及以上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退热。而针对腹泻、水样便的症状,常可使用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药物止泻。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积极明确病因进行对因治疗,如阿莫西林等药物抗感染、双歧杆菌等药物调节肠道菌群、多潘立酮等药物促进消化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的使用均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建议患者时刻注意饮食卫生安全,并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腹泻引发脱水等问题。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