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过程中,出血的多少,不仅关乎着对器官的损害,还对手术中感染风险,加快患者恢复程度造成巨大的影响,“零出血”是每个外科医生的追求,“但在以前的手术中,医生主要是凭借肉眼判断、以及手去感知身体的器官、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只能用锄头挖‘地瓜’的方式,主要目的是把坏死的组织挖出来,周围的器官组织损害放在第二位,自然出血量大。”中华泌尿外科学会青年委员、广东省泌尿外科学会微创外科学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邱剑光说道。
“100年前的解剖学知识和现在的手术环境有所脱节,已经不适应指导现在的手术。”为了更行之有效的方法,邱剑光从1999年开始研究泌尿系统的层面解剖结构层面手术,并且研究长达了19年,作为国内首个把层面解剖应用到泌尿外科的医生,身具发言权。
他发现,脏器中含有层层筋膜,筋膜的层次之间没有血管,如果一层一层“剥开”,可以大大降低血量,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就好比于‘剥橘子’,剥开以后里面是有秩序的层面。橘子是好的,拿走橘子其他地方也是好的”。
可使泌尿外科多数手术出血量少于 50 毫升
62岁的李奶奶最近被发现患有“左侧肾上腺瘤”,身体状况本身就不好的她,一听到要做手术切除,出血问题成为李奶奶和她家人心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类手术最少也得100-200毫升的出血量,对高龄、身体状况差的患者来说存在大的风险。”邱剑光主任说道,最后邱主任向李奶奶推荐了用层面解剖技术进行手术,按照筋膜的进入方式,最后出血量仅为5毫升。
据悉,传统泌尿科手术出血量一般是 200-300 毫升,超过 400 毫升就是大出血,需要及时输血补充。最近几年,依靠层面解剖技术,邱剑光做的手术 90% 出血量控制在 50 毫升,有些甚至能达到 10 毫升,几乎接近不出血。
出血量降低后,病人的恢复也随之加快,进入快速康复时代。以前做完膀胱手术,需要躺 2-3 天才可以下床。" 现在很多病人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甚至有的当天就可以下地行走 "。
“白色手术”让病人恢复更快,将应用在更多领域
层面外科理念将大家传统观念中,认为外科手术在血泊中做手术变成了“白色手术”,这样的做的好处,不但是减少了术中的出血量,良好的解剖显示,能够让更多正常组织、脏器得以保留、更多功能得到保护、周围器官不会受损。
邱剑光表示,除了在泌尿外科上应用外,消化系统、肠道、妇科、骨科上都已有医生开展用层面外科的概念进行手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通讯员:简文杨、李饶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