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开始酝酿的药品降价,终于尘埃落定。10月10日,国家发改委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涉及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幅40%,最高降幅达60%,这是国家第17次对药品大幅降价。
然而,记者在河南、江西、贵州等地采访发现,这一“药品降价风潮”雷声大雨点小,不少降价药出现断货现象,“脱胎换骨”的同效药与国家的“降价令”玩起了猫捉老鼠游戏,令优惠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降价令“吓走”降价药10月10日,国家发改委降价令正式“落地”。当天,住在郑州市南阳路的张大妈和李大妈来到位于大石桥的平价大药房买药,但她们要的几种降价药都没有。
在河南开封、濮阳等城市,不少市民在当地最有影响的平价药房根本就找不到降价药。在金水路某平价药店,记者买各种型号的头孢曲松钠和盐酸克林霉素,营业员说没有;记者又买不同规格的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氟康唑,也没有;记者再买不同规格的胸腺肽等,同样失望。一位老大爷说,和去年一样,“降价令”一下,降价药全不见了。
河南老百姓大药房采购部部长许化斌说,这次国家降价的400多种规格的药品,他们在郑州、濮阳、开封等地的所有连锁店全面断货。供货商说没货了。
记者走访了多家医院,这些医院均没有贴出此次降价药品的名单,门诊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也没有降价药品的前后价格对照信息。记者拿着10种常用的降价药品名单询问药房,药房能够提供的只占极少数。
国家“降价令”甫一出台,南昌便有媒体报道,该市某医院有关负责人说,此次降价药品均为常用药,该院涉及降价的61个品种的药品,其中十二三个出现“倒挂”现象,有一些厂家和医药公司有意停止供货。
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经销商范琳说,降价药品断货的原因是这些降价药对经销商和厂家来说已无利可图。市场上出现的不经营降价药品的现象,导致老百姓无法享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灰色招式让“令箭”变“鸡毛”
记者调查发现,药品生产、流通等领域有很多灰色招式,轻而易举让降价“令箭”变“鸡毛”。一家制药企业销售负责人直言:药品价格平均下调40%对老百姓来说是件好事,但老百姓会空欢喜一场。调价极大地降低了代理商的利润,药厂不得不考虑代理商的利益。说白了,当利润大幅下降的时候,在流通渠道,一个惯用手法就是停止供货,逼着制药企业生产档次更高、价格更贵、利润更大的产品。当然,厂家觉得产品利润接近底线后,也会自动进行“药品重生行动”,这就是许多廉价药品销声匿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