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不是药品,而一些保健品厂家在推销时,为扩大销售额把保健品忽悠成灵丹妙药的事屡有发生,很多消费者购买后才大呼上当。但奇怪的是,有些老年人明知道保健品不是药品,但依旧热衷于购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其中的缘由就在于保健品的那种温情式的营销方式击中了老年人生活的软肋——孤独和寂寞。
山东省城某退休职工张姓老人,退休后基本没有什么社会活动,儿女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老人,所以时常感到很孤独,原来的颈椎病、高血压等老年性常见病也经常发作,心情很不好。有一天他被拉去参加一个老年人保健联谊活动,在医疗讲座和免费查体之后,推销员向他推荐一种据说对治疗他的颈椎病、高血压有奇效的保健品。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买了一个疗程的。之后推销员们就经常打来电话问候,有时还到他家里去坐坐,碰到过节,还会送花、送礼物,保健品厂家还成立了“健康联谊会”,多次带着老人们去泰山等地旅游。由于经常有人关心,还接触到了那么多老年朋友,参加那么多活动,他的心情好多了,颈椎病、高血压也好多了。虽然知道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可能有那么神奇的疗效,但他还是坚持购买这种保健品。
据调查,像这样的老人有很多,他们大多有一定经济实力,保健意识比较强,退休之后生活又比较寂寞无聊。他们之所以对保健品乐此不疲,正是由于保健品的营销对他们的身体和生活表现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保健品与其说能治他们的病,不如说是治他们的孤独寂寞。
对于父母热衷购买保健品,其子女大多以保健品不治病为由而不以为然。徐先生在医院工作,对自己的父母如此相信保健品就表示不能理解,觉得保健品推销欺骗性很大,认为保健品对人体只有一定程度的滋补营养作用,但也承认保健品的营销方式很人性化,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和活力。
工商、卫生等部门一致认为尽管这些公司所有手续都合法,但这种营销方式不是正常的医疗服务。中消协今年五月还发出老年人谨防类似“推销陷阱”的消费警示。但在采访中一位老人的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知道保健品不会有多大疗效,可人家推销的想得就是周到,本来无聊的生活突然就有事可干了,买保健品起码能让我心情变好。”
(责任编辑: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