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六院杜冬萍:截肢后肢体疼痛治疗有新方法
- 杜冬萍 疼痛科主任医师
- 查看名医介绍收起名医介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12月14日上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市民健康中心在该院门诊15楼举办“疼痛康复病友会”活动,讲座咨询主题为“神经病理疼痛的预防治疗与自我保健”,由该院疼痛科杜冬萍教授带领专家团队现场接受咨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杜冬萍介绍,今年初门诊曾经来过一位52岁、因意外而右下肢截肢26年的女病人。截肢后右下肢残肢24小时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因为截肢和疼痛,导致她终身未嫁。每天都要服用大量镇痛药,尤其象可待因之类的阿片类药物,给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反应。
杜冬萍主任在门诊中发现患者右下肢残肢不停的震颤、肌肉抽动,而且经常因为肢体残端间歇性爆发痛而坐立不安、非常痛苦。检查发现患者右下肢残端有明显压痛点,首先考虑患者残肢末端可能是疼痛病灶发源处,因此治疗考虑从这些t痛点局部着手。
杜冬萍主任介绍,可视化技术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是近几年的事,具有定位精确、疗效好而且安全的特点。对该患者首先用B超观察发现其残肢神经干周围有大量结构紊乱的疤痕组织缠绕着神经干的残端,这很可能和患者的残肢疼痛有关。基于此,杜冬萍主任通过B超对神经神经周围的疤痕组织进行精确注射。一周后复诊,患者的疼痛大部分缓解,止痛药可待因的用量也明显减少。通过3次治疗患者的疼痛基本消失。
部分患者因为外伤、肿瘤或者其他疾患而截肢,可以导致截肢后肢体残端的疼痛,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已经失去的肢体剧烈的疼痛的“幻觉”,临床上分别称之为残肢痛和幻肢痛。残肢痛和幻肢痛是临床常见的截肢后疼痛,发生率约为10~30%。以往一直认为残肢痛和幻肢痛与截肢后损伤了神经系统导致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等改变有关。治疗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依靠中枢作用的镇痛药物,有些药物虽然可以起到镇痛作用,但是相当部分药物副作用很明显。
杜冬萍主任指出,通过对截肢后的肢体疼痛治疗,将治疗的着眼点从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到外周截肢损伤的局部,进行损伤部位的神经处理,取得了满意的近期治疗效果,尤其在超声精确定位下对异常的神经残端进行处理,使得治疗的靶点更精确,疗效也明显提高。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残端注射不仅可以治疗截肢后残端痛,对于有些截肢后的幻肢痛也有一定的效果。治疗方法简单、对患者的创伤和影响小。通过一些患者的临床观察,对截肢痛后的肢体疼痛具有很好的近期效果。远期疗效因为目前随访的病人时间不够长,还有待进一步跟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