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鼻塞的原因以及临时缓解方法

  鼻塞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窦炎等。理论上来说,鼻塞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解决。

  鼻黏膜充血水肿,出现炎症反应,就会产生大量的分泌物,堵塞鼻腔,鼻子不通气,有时还伴有打喷嚏、流涕,十分难受......

  中医解释

鼻塞的原因以及临时缓解方法

  鼻塞:鼻子不通气

  鼻塞者肺气之不利

  鼻者肺之窍。鼻塞有二症: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风寒而塞者,是肺经素有火邪,火甚则喜热而恶见寒,故遇冬便塞,遇风便发也。若一时感风寒而鼻塞声重者,自作风寒治。大抵鼻之为病,除伤风鼻塞之外,皆由火热所致,俱用清热之药也。

  辛夷散

  辛夷散里藁(本)防风,白芷升麻与木通,(川)芎细(辛)甘草茶调服,鼻生瘜①肉此方攻。

  苍耳散

  苍耳散中用薄荷,辛夷白芷四般和,葱茶调服疏肝肺,清升浊降鼻渊瘥。

  引起鼻塞的原因有:

  一.过敏性鼻炎

  原因:身体对于吸进去的空气、吃下去的食物、或皮肤所接触的异物,产生过度的反应。

  症状:典型的鼻过敏有打喷嚏、流鼻水、鼻塞、鼻子痒、眼睛痒等症状。理学检查可见鼻腔黏膜苍白水肿,合并有大量透明的鼻水。有这样过敏体质的人常合并有呼吸道过度敏感、气喘、和其它相关的过敏性疾病。

  治疗原则:治疗的首要原则便是找出过敏原并且避开过敏原,平时应注意均衡饮食,并养成运动的习惯,以减轻症状,早晨起床时应先穿好外套,戴上口罩五分钟后再走出室外,症状严重时可口服抗组织胺或使用鼻喷剂。倘若以上的方法都没有办法有效的控制,则可以考虑雷射或手术治疗。

  二.鼻中隔弯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

  原因:因为发育过程鼻中隔生长弯曲,或后天受到撞击造成鼻中隔弯曲。不管是那一种原因,此现象常合并有代偿性的慢性肥厚性鼻炎。

  症状:单侧替换性或双侧鼻塞、头痛、无法集中注意力等症状。理学检查可见鼻中隔弯曲与鼻甲过度增生肥厚。

  治疗原则:症状较轻微者,可于平时多运动或使用药物控制;症状较严重者,则可能需要施行手术矫正过度弯曲的鼻中隔和过度肥厚的鼻甲。

  三.慢性鼻窦炎

  原因:因为鼻窦结构异常或长期发炎不愈所造成。

  症状:脓鼻涕、鼻涕倒流、鼻塞、头痛等症状。理学检查可见鼻腔内有脓鼻涕、鼻蓄脓、鼻涕倒流等现象,严重者合并有鼻息肉的存在。

  治疗原则:先以抗生素与鼻冲洗治疗一至三个月;倘若无效,则必须使用鼻内视镜手术来清除病灶。

  有些患者用胡椒粉诱发打喷嚏,虽然暂时可以达到清除鼻涕的效果,但是却有可能因此而诱发气喘、异物吸入肺部等更严重的后果,风险实在是太大,应避免使用类似的方法。倘若在冬天或夜里,症状比较严重时候,建议使用温湿毛巾,轻轻覆盖鼻部,一样可以达到缓和过敏症状的效果。

  倘若没有其它重大疾病,则规律的生活、均衡的饮食、养成运动的习惯、多喝水、多食用温和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应可改善症状。倘若以上的方法均无法使症状改善,建议寻找专科医师,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及早诊断病因,及早治疗。

  解除鼻塞可改善呼吸,临时解除鼻塞法:

  侧卧按摩法左侧鼻塞向右卧,右侧鼻塞向左卧,用双指夹鼻按揉双侧迎香穴1~2分钟,鼻塞可除。

  热敷法用热毛巾敷鼻,或用电吹风对着鼻孔吹热风,吹双侧太阳穴、风池穴、大椎穴,鼻塞可解。

  变位法躺下时鼻塞症状加重,坐起或站立时鼻塞症状减轻,晚上睡觉时可抬高床头或垫高枕头,很快便能安然入睡。

2010-07-10 00:01:00浏览3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斑秃脱发挂什么科室
斑秃脱发的患者通常可以到皮肤科、内分泌科、精神心理科等科室进行诊断与治疗。1、皮肤科:皮肤科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各类皮肤及附属器疾病,而毛发属于皮肤附属器。斑秃脱发表现为头皮局部毛发脱落,皮肤科医生凭借专业知识,能通过观察脱发斑的形态、大小、分布,以及头皮外观、质地等,初步判断病情。还可借助皮肤镜等工具,更清晰地观察毛囊情况,了解毛囊受损程度,进而判断斑秃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2、内分泌科:人体内分泌系统失衡可能诱发斑秃。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论是亢进还是减退,都可能干扰毛发正常生长周期,导致脱发。内分泌科医生擅长通过检测体内激素水平,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判断是否因内分泌紊乱引发斑秃,若确诊,可通过调节内分泌,改善斑秃症状。3、精神心理科: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精神状态,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网络,干扰毛囊干细胞功能,抑制毛发再生。精神心理科医生可通过专业评估,判断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对斑秃的影响程度,采用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缓解患者精神压力,促进斑秃恢复。对于斑秃脱发患者,建议在就诊前应准备好详细的病史和症状描述,以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脱发挂什么科室看能治好吗
脱发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科室进行就诊,主要包括皮肤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等。若脱发症状较轻且由可逆性因素引起的,则能治好;若脱发症状较重或由不可逆原因导致的,则可能不会治好。1、皮肤科:皮肤科是脱发就诊的常见科室。许多脱发问题是由头皮局部的疾病引起的,如脂溢性皮炎,可导致头皮油脂分泌过多,出现红斑、脱屑,进而影响毛囊健康,引起脱发。皮肤科医生可通过观察头皮的形态、毛发的生长情况,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真菌镜检、皮肤病理等,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2、内分泌科:内分泌失调是导致脱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还是减退,都可能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进而影响毛发的生长周期,导致脱发。内分泌科医生会通过检查激素水平,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来评估内分泌状态。3、中医科:中医认为脱发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血瘀等因素有关。气血不足则不能濡养毛发,导致头发干枯、脱落;肝肾亏虚则精血不足,毛发失于滋养。中医科医生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脏腑功能,改善脱发症状。对于脱发患者,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精神压力过大;注意头皮清洁,选择合适的洗发水和护发产品,避免过度烫染和使用刺激性的化学产品。同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脱发的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哺乳期掉发脱发很严重怎么办
哺乳期严重脱发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产后脱发属于典型的休止期脱发,主要与妊娠期雌激素水平骤降、哺乳期营养消耗增加以及产后精神压力等因素相关。1、营养支持:哺乳期每日需额外补充热量,重点增加富含铁、锌、维生素D及B族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建议通过红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补充铁元素,同时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必需脂肪酸如ω-3对毛囊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可通过深海鱼类、亚麻籽等食物获取。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考虑使用外用米诺地尔搽剂,该药物通过延长毛囊生长期、增加局部血流供应发挥作用。哺乳期使用需评估药物经皮吸收量,避免药物接触婴儿。中成药如精乌胶囊也可作为辅助治疗选择,但需注意个体过敏反应,也要按照医嘱使用。3、物理治疗:低能量激光疗法可安全用于哺乳期,通过650nm波长红光刺激毛乳头细胞活性,微针治疗通过创造微小通道促进营养成分渗透,需确保操作规范以避免感染。日常可配合使用宽齿木梳轻柔梳理,避免牵拉性脱发。哺乳期脱发的日常护理需注重温和处理与综合调理。洗发频率建议每2-3天一次,选用无硅油、弱酸性洗发产品。避免使用高温吹风机、烫发染发等损伤性护理。每日进行头皮按摩,采用指腹轻柔按压方式促进血液循环。若每日脱发量持续超过100根,或伴随头皮瘙痒、红斑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病理性脱发可能。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男性型脱发与雄激素型脱发怎么区分
男性型脱发与雄激素型脱发本质上是同一类病症,无法进行严格区分,建议患者及时就医。男性型脱发和雄激素型脱发均由雄激素代谢异常引发。人体内的雄激素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二氢睾酮(DHT)。DHT与毛囊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相结合,使毛囊逐渐萎缩、变小,头发的生长周期缩短,原本粗壮健康的头发变得细软、易脱落。无论是男性型脱发,还是雄激素型脱发,都遵循这一核心的发病机制。此外,遗传因素在二者的发病过程中均起到关键作用,这类脱发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雄激素型脱发或男性型脱发,个体发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男性型脱发是雄激素型脱发的一种类型,雄激素型脱发还包括女性型脱发。男性型脱发患者多从前额两侧发际线开始脱发,发际线逐渐后移,呈M型,随后头顶部位的头发也逐渐稀疏,严重时头顶毛发几乎全部脱落,仅留下后枕部和两侧颞部的头发。而女性型脱发患者通常表现为头顶部的头发进行性稀疏,前额发际线一般不会明显后移。对于男性型脱发或雄激素型脱发患者,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合理饮食,减少酸辣粉、炸鸡等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减轻精神压力。在治疗上,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米诺地尔,刺激毛囊生长,促进毛发再生。若脱发严重,可考虑植发手术,提取后枕部健康的毛囊,移植到脱发区域,改善外观。另外,定期到医院皮肤科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