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刨根问底:肺大疱到底如何引起

  (一)发病原因

  肺大疱是由于肺泡高度膨胀,肺泡壁破裂并相互融合而形成,一般是由小支气管的活瓣性阻塞所引起,与肺气肿的形成机制相同,但程度较重,气肿的肺泡直径超过1cm,发生在肺实质内,常伴有不同的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晚期矽肺结节病,也有些肺大疱见于肺和支气管无疾病的患者,肺大疱继发于肺炎肺脓肿者多见于婴幼儿,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因有炎性病变,小支气管粘膜有水肿,造成管腔部分阻塞,产生活门作用,空气能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肺泡内压力增高,肺泡间隔逐渐因泡内压力增加而破裂,乃形成巨大的含气囊腔,临床上称之为肺大疱。

  继发于肺结核的则多为单发,亦无明显之肺气肿同时存在。

  继发于肺气肿者,常为多发,除大疱之外,常伴有多数小疱。

  (二)发病机制

  肺大疱的壁甚薄,由肺泡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或仅为纤维性膜,可与多种肺气肿并存,常见于间隔旁侧或细叶旁肺气肿,可伴或不伴炭末沉着,分别见于煤矿工人尘肺和瘢痕组织肺气肿,肺大疱分为3种病理形态。

  Ⅰ型

  多发生于中叶或舌叶,也常见于肺上叶,可能由于该部位胸腔负压大,突出于肺表面,并有一狭带与肺相连又称为狭颈肺大疱,因为支气管瘢痕组织形成的活瓣性阻塞,肺大疱体积增大系由于肺泡侧支通气和气体滞留,Ⅰ型肺大疱壁薄,常由胸膜和结缔组织形成,常规X线胸片即可发现肺大疱的存在。

  Ⅱ型

  在脏层胸膜与气肿性肺组织之间,是宽基底部的表浅肺大疱位于肺表层,肺大疱腔内可见结缔组织间隔,但它不构成肺大疱的壁,可见于肺的任何部位。

  Ⅲ型

  是宽基底部深位肺大疱,结构与Ⅱ型相似,但部位较深,周围均为气肿性肺组织,肺大疱可伸展至肺门,可见于任何肺叶。

  当肺大疱体积增大时,周围肺组织受压迫并引起肺脏移位,受压肺组织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肺大疱周围密度增高阴影,以上3型均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多与慢性弥漫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有关,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不并发肺大疱,下叶肺大疱常见于有并发症的煤矿工人尘肺和融合性矽肺。

(实习编辑:邝丽琼)

2010-05-05 00:53:00浏览8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