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文丨 辣酱
来源丨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近日,欧洲心脏学会(ESC)发布了关于对降脂治疗的抗炎反应的立场文件[1],提出“大多数降脂疗法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且降脂的同时抗炎效果可预测治疗效果。笔者想就降脂药抗炎作用的几个共识内容,与读者一起分享~
01
他汀能抗炎?答案是......
他汀类药物, 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酞辅酶A( HMA-CoA)还原酶抑制剂,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及死亡率[2]。这些作用源自他汀类药物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以及下调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合成。
体外实验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可促进内皮细胞中抗炎和细胞保护分子的表达,和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促炎反应并对抗促炎性IL-17的T细胞分化(Th17)。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随机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或不接受降脂治疗的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的概念。
他汀类药物作用下患者的斑块表现为NF-JB活性降低,巨噬细胞和T细胞浸润减少,促炎介质表达减少。
此外,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CRP)、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水平,并减少炎症细胞的微粒脱落。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被认为有助于其临床疗效。
总之,实验和临床数据都支持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02
非他汀降脂药抗炎,ESC共识怎么说?
1.非他汀类降脂药物能抗炎
共识指出,非他汀类降脂药物也有抗炎作用,这一发现支持了血脂与炎症的关系。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使用脂质代谢和炎症的替代物作为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作用机制的相对重要性。
如依泽替米贝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的斑块炎症。因此,在心血管风险较高的患者中,依泽替米贝降低了炎症标志物的血浆水平。
2.降脂治疗的炎症评估
考虑到炎症、脂类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评估对降脂干预的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确定心血管预防的最佳降脂治疗剂量和类型。
不过,在实施这种方法之前,对新的生物标志物和现有生物标志物的进一步确认仍然是一个未满足的需求,这些标志物更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炎症活性。
3.降脂是抗炎作用的关键
共识中还提出了在抗炎治疗研究中提出了脂质监测的概念。非他汀类降脂药物显示出抗炎特性,尽管通过机制不同的机制,但这意味着脂质减少在这些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大多数降脂疗法,包括饮食干预,都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特性,也就是说降脂本身会引起炎症和免疫系统的改变。
尽管,在实验和探索性研究中,一些降脂药物也直接针对非脂依赖性途径来减少炎症。然而,无论其机制如何,降脂所产生的抗炎反应对于治疗效果的预测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03
抗炎到底有没有用?
大佬“吵架”,我“吃瓜”
有文章指出,虽然他汀类有通过降低血管壁中的LDL来控制炎症的作用,但是在个体研究中,应用相似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或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因子,血浆LDL降低却与CRP降低无明显相关性。
但是,在一些动物实验中发现,口服他汀可以抑制白细胞聚集,或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白细胞变形、粘附、迁移。[3]
那么,抗炎到底有没有用呢?
去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CIRT研究试图确定低剂量甲氨蝶呤是否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实验对4786例既往有心肌梗死或多支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了低剂量甲氨蝶呤(目标剂量为每周15-20毫克)或安慰剂的随机双盲试验,这些患者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
然而,实验结果表明甲氨蝶呤未能降低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事件率分别为4.13 vs 4.31/100人/年(HR:0.96,95% CI:0.79-1.16);并且,甲氨蝶呤组患者肝酶升高、血细胞减少、非基底细胞皮肤癌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即低剂量的甲氨蝶呤并没有预期的抗炎作用。[4]
这个试验让很多对抗炎治疗的期望落空,但是这份共识所提出的炎症指标作为预测因素或许给二级预防个性化给药方案可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正如共识中所说,进一步降脂、抗炎以及两者结合的比较研究对于确定每个治疗策略的特异性或共有效果至关重要。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