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红枣可以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

  红枣不仅是一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食品,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中医很早就有用红枣组方的“养肝汤”来养肝排毒的方法。红枣具有保肝、健脾、降低胆固醇、升高白血球、抗过敏等作用。

红枣可以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
>>乙肝饮食你需知<<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红枣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P 等,以及微量元素钙、磷、钾、铁、镁、铝和大量的环磷酸腺苷等。它性温、味甘,具有补脾益气、养血安神、生津液、解药毒、缓和药性的功效。
 
  由于红枣内含有三萜类化合物的成分,可以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此外,红枣还能提高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有保护肝脏、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另外,一些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内蛋白相对偏低,而红枣富含氨基酸,它们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可以防止低蛋白症状,达到健脾养肝的目的。

  红枣不仅自身营养丰富,同时也是肝病治疗处方中的常用中药,传统的中药方剂“小柴胡汤”、“桂子汤”中都有红枣的身影。对一些慢性肝病患者来说,除了定期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必要的监测外,可以每天多吃一些天然的红枣来保护肝脏。

  红枣的食用方法有很多,蒸、炖、煨、煮均可。最常用的方法是将红枣煎水服用,这样既不会影响保肝的药效,也可以避免生吃所引起的腹泻。将10—30克红枣洗净,并用小刀在其表皮划出直纹来帮助养分溢出,然后加适量的水煮1小时左右即可。也可以在粥里加入红枣,做成枣粥食用。另外,将红枣加工制作成红枣莲子汤、红枣花生汤等也是比较常见的方法。

  红枣虽好,但吃多了会胀气,因此应注意控制食量。湿热重、舌苔黄的人不宜食用。

  经常有很多人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简单可行的强化肝功能,预防肝病方法。也有很多人希望了解乙肝病患者咨询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额外食品,把饮食热量控制在1800~2200千卡之间,每餐吃到……[查看全文

  知多D

  『红枣』补气养血

  小小一颗红枣,功效却很强。中医的方子里,常常见到它的踪影,因为红枣有缓和药性的功能;红枣能补气养血,是很好的营养品。

  中国的草药书籍「本经」中记载到,红枣味甘性温、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现,红枣能使血中含氧量增强、滋养全身细胞,是一种药效缓和的强壮剂。

  在中药学里,红枣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健脾益胃: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红枣七颗,或与党参、白术共用,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红枣和生姜、半夏同用,可治疗饮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胀、呕吐等症状。

  2.补气养血:红枣为补养佳品,食疗药膳中常加入红枣补养身体、滋润气血。台大免疫学孙安迪博士大力提倡平时多吃红枣、黄耆、枸杞,能提升身体的元气,增强免疫力。

  3.养血安神:女性躁郁症、哭泣不安、心神不宁等,用红枣和甘草、小麦同用〈甘麦大枣汤〉,可起到养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

  4.缓和药性:红枣常被用於药性剧烈的药方中,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如:「十枣汤」中,用大枣缓解甘遂、大戟、芜花等泻药的毒性,保护脾胃不受伤害。

  红枣是补气养血的圣品,同时又物美价廉,民众无需h买坊间昂贵的补品,善用红枣即可达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2007-08-29 10:56:00浏览6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柠檬粉的作用与功效美白祛斑
柠檬粉是以柠檬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粉末状物质,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其主要有营养补充、辅助消化、辅助养肤等功效作用。其通常不直接具备美白祛斑的作用。1、营养补充:柠檬粉保留了柠檬中的大量营养元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 B1、B2、钙、镁、钾等。其中维生素C作为强抗氧化剂,能助力机体对抗自由基损伤;各类B族维生素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对神经系统、皮肤健康等意义重大,钙、镁、钾等矿物质则对于骨骼、心脏等有积极的影响。2、辅助消化:其含有的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成分,能刺激胃液分泌,使胃部酸性环境更适宜食物消化,增强胃肠蠕动,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而缓解消化不良、积食、腹胀等不适。3、辅助养肤:柠檬粉所含的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助于维持肌肤弹性;另外柠檬粉的抗氧化特性能够抵御紫外线、污染等外界因素导致的皮肤自由基损伤,预防色斑沉着、肤色暗沉,长期合理食用有助于维持肌肤的光洁、紧致与健康状态。柠檬粉虽益处颇多,但食用时也需注意适量,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发胃部不适。尤其是本身患有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的人群,食用前应咨询医生建议,像有胃溃疡的患者,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期间,食用柠檬粉更要谨慎,以防加重病情。 另外外用柠檬粉的时候也要注意是否存在过敏问题,若出现不适,应积极就医。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添加剂柠檬酸对人体有害吗
添加剂柠檬酸通常对人体无害。在食品工业中,柠檬酸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常被用于改善食品的口感、延长保质期等。柠檬酸是一种有机酸,外观呈无色半透明晶体或白色颗粒。其具有独特的酸味,能赋予食品清爽的口感,因此在饮料、糖果、罐头等众多食品中广泛应用。在饮料中添加柠檬酸,可调节酸度,增强风味,让口感更加丰富。在果酱制作中,柠檬酸能起到抗氧化作用,防止果酱因氧化而变色、变质,延长保质期。此外,柠檬酸还具有良好的金属离子螯合能力,能与食品中的金属离子结合,防止金属离子引发食品的氧化、变色等不良反应,稳定食品的品质。人体自身具备完善的柠檬酸代谢机制。当人体摄入含有柠檬酸的食品后,柠檬酸会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在胃肠道内,柠檬酸可被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人体内存在柠檬酸循环,这是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途径。柠檬酸作为柠檬酸循环的关键中间产物,参与到这一循环过程中,被逐步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供人体利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高效地代谢柠檬酸,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和正常生理功能。而且,人体对柠檬酸的代谢能力较强,即使短时间内摄入较多含有柠檬酸的食品,只要在安全剂量范围内,身体也能通过自身代谢机制将其处理,不会在体内蓄积产生不良影响。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无需过度担忧柠檬酸的添加。可关注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只要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柠檬酸的使用量就在安全范围内。对于特殊人群,如胃酸过多者,虽然柠檬酸本身无害,但大量食用含柠檬酸的食品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这类人群应适量控制此类食品的摄入。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柠檬粉的作用与功效,美白效果好吗
柠檬粉是以柠檬为原料经干燥加工制成的粉末,主要含有维生素C、柠檬酸及少量多酚类物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辅助消化、提供抗氧化成分、辅助养肤等方面。1、辅助消化:柠檬粉中的柠檬酸可轻微促进胃酸分泌,对食欲不振或轻度消化不良可能有一定改善作用。其酸性成分有助于调节肠道pH值,但作用较为温和。需注意,过量摄入可能引起胃部不适,胃酸过多或消化性溃疡患者应避免使用。2、提供抗氧化成分:柠檬粉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特性,可帮助中和部分自由基。但需明确,其维生素C含量受加工工艺影响较大,且口服后生物利用度有限。抗氧化作用需长期规律摄入才可能显现,无法替代专业的抗氧化药物或治疗方案。与其他膳食来源的维生素C相比,柠檬粉并无显著优势。 3、辅助养肤:柠檬粉含有少量维生素C和植物活性成分,可能对皮肤健康有一定辅助作用。但需注意,柠檬粉中的有效成分浓度有限,且经过消化吸收后能作用于皮肤的比例较低。其养肤效果远不及直接使用专业护肤品(如含维生素C衍生物的精华液)。合理剂量摄入可能作为日常饮食的补充,但不能替代科学的皮肤护理方案。过量摄入可能引起胃肠不适,建议控制在安全剂量范围内。若有明确的消化问题,建议优先就医而非依赖柠檬粉。对于美白需求,更推荐使用临床验证的外用美白成分(如烟酰胺)并严格防晒。柠檬粉可作为饮食补充,但不宜过量,另外胃敏感者应慎用,必要时咨询医师或营养师。
方晓茹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柠檬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柠檬是一种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的水果,但其酸性较强,不宜与高钙食物、高蛋白食物、乳制品、海鲜以及某些药物同食。1、高钙食物:柠檬不宜与高钙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芝麻等同食。柠檬中的柠檬酸与钙结合后可能形成难以消化的沉淀物,影响钙的吸收,甚至导致胃肠不适。长期大量同食可能增加结石风险。建议柠檬与高钙食物的摄入时间间隔至少2小时,以避免不良反应。2、高蛋白食物:柠檬不宜与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瘦肉、鱼类等同食。柠檬中的酸性物质可能使蛋白质变性,影响其消化吸收,同时增加胃肠负担。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同食可能导致腹胀、腹痛等症状。建议柠檬与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时间间隔1-2小时,以确保营养吸收。3、乳制品:柠檬不宜与乳制品如牛奶、酸奶、奶酪等同食。柠檬中的酸性物质会使乳制品中的蛋白质凝固,形成难以消化的凝块,导致胃肠不适。此外,柠檬酸与乳制品中的钙结合可能影响钙的吸收。建议柠檬与乳制品的摄入时间间隔至少2小时,以避免不良反应。在日常饮食中,为了保证营养的充分吸收和身体的健康,应注意食物的搭配。食用柠檬时,尽量避免与上述食物同时进食,间隔一段时间较为妥当。此外,柠檬味酸,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刺激胃肠道或损伤牙齿。对于胃溃疡、胃酸分泌过多、龋齿、糖尿病等患者,更应谨慎食用柠檬。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