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心理因素也可诱发的过敏性疾病?

  某律师事务所的于律师患有多年的过敏性哮喘,经常突然发作,故每日必须随身携带止喘用的气雾剂以备急需,到哮喘门诊给予系统抗炎治疗后,他的哮喘不再发作了,所以有一天忘了带气雾剂,当他意识到这点后,紧张和恐惧感使他的哮喘再次发作,急忙坐出租车回家,将气雾剂拿到手还没有使用哮喘症状就不治自愈了。还有一位哮喘儿童的家长发现其孩子哮喘的数次发作均与因晚上没有完成作业而怕明天受到老师批评有关;还有一患慢性荨麻疹的白领女士,其大多数工作时间比较休闲,但一来任务就非常紧急,神经高度紧张,每当公司来任务就因紧张而诱发荨麻疹。上述精神因素诱发过敏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些实例说明了心理会引起过敏性疾病患者强烈的情绪变化从而诱发过敏反应,

心理因素也可诱发过敏疾病

小编提示:越焦虑越过敏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意味着医学今后关注的重点将从疾病本身转变到患者整体,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提出“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和社会活动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因此能否纠正各种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碍是评价患者是否恢复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普遍心理障碍是病情反复发作引起的悲观、沮丧情绪为主的抑郁心理,而各种不同过敏性疾病的心理改变又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如哮喘患者担心哮喘随时发作可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轻度哮喘患者的胸闷憋气可使患者产生焦虑和烦闷情绪,中度以上哮喘患者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和窒息感可引起厌世甚至自杀倾向,在公共场所出现哮喘症状或使用气雾剂时可挫伤自尊心而产生自卑或脆弱心理,由于父母对哮喘患儿的过多照顾而使其产生依赖心理,而父母的离开患儿可出现焦虑或惊恐等;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的迁延不愈可使患者产生失望和无助等抑郁心理或拒医等敌对情绪,难忍的皮肤瘙痒又可导致躁动不安甚至神经质;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频繁喷嚏和反复鼻塞可产生无奈或失助感;在公共场所出现的打喷嚏和流清涕所表现的害羞、尴尬和无助的心理。

  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又可反过来影响病情的恢复,甚至加重病情,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碍还可影响患者的生命质, 包括厌恶社会交际,工作学习的适应能力差。 临床上纠正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碍的最有效方法是预防和正确而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延伸阅读>>>点击进入39健康网过敏科


(实习编辑:吴春丽)

2009-07-02 08:09:00浏览14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杨彬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自限性疾病是什么意思
自限性疾病,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靠机体自身的免疫调节能力,无需特殊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痊愈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的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使不采用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也能在一段时间后自行好转。当人体感染自限性疾病的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会识别病原体,并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T细胞可以直接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B细胞则能产生抗体,中和病原体。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系统逐渐清除病原体,使身体恢复健康。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病毒后,会启动免疫防御,经过一周左右,大部分患者有自愈的可能。常见的自限性疾病有很多,除了上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也是自限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发热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皮肤出现玫瑰色斑丘疹,随后逐渐消退。还有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在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一般3-8天也可自行恢复。对于自限性疾病,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烧药,如体温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患病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正常代谢。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失眠症最常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吗
一般没有失眠症最常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这种说法。失眠症可能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但也可能是饮食不当、气血不足、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1、心理因素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大脑过度疲劳,出现失眠、头晕、头痛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谷维素片、维生素B12片等药物治疗。2、饮食不当若是晚餐时经常吃辛辣油腻食物,可能会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还可能会伴随失眠的现象。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避免吃辛辣油腻食物进行改善。3、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可能会使患者大脑失去濡养,出现头晕、乏力、失眠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进行缓解。4、心肾不交心肾不交是指肾阴不足,心火相对过于亢盛,可能与久病伤肾、先天不足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烦、燥热、失眠等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六味地黄丸、交泰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5、心胆气虚如果长期过度劳累,可能会导致心胆气虚,容易出现心悸、失眠、多梦、胆怯易惊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安神温胆丸、枣仁安神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有什么影响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包括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饮食控制、体重变化、自主神经功能。 1、血糖水平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可能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起血糖升高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通过适当进行慢跑、游泳等体育锻炼方式排解压力,改善精神紧张的情况。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药物进行降糖治疗。 2、胰岛素分泌 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血糖异常升高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门冬胰岛素、谷赖胰岛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 3、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保持清淡饮食,以控制血糖水平。然而,心理因素可能导致某些人更难遵循健康饮食建议,如情绪波动大、食欲改变等。这可能限制了患者的饮食选择和摄入量,从而影响血糖的控制效果。 4、体重变化 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情况。心理压力可能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和激素等物质,导致体重的进一步加重。此外,抑郁状态也可能导致患者对食物的渴望增加,而摄食过多的高能量食物则可能导致能量过剩并进一步加剧体重问题。因此,减轻心理压力对于控制体重尤为重要。 5、自主神经功能 长期的心理应激状态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睡眠障碍等症状出现。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会影响机体对血糖的控制能力,导致血糖的不稳定波动。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需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与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患者要注意饮食健康,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炸鸡等。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