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南方医院皮肤科孙乐栋:夏季海鲜过敏不是不治之症!

  夏季是海鲜多产的季节,可是肥美的海鲜却会让不少朋友受罪,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有网友曾经这样说到:“看见桌上美味的鱼虾蟹不仅不能动筷,如果忍不住吃了一点,就会长一身的红疹子,还越抓越痒,真是不知怎么办才好?”更有人认为,过敏只要缠上了就摆脱不掉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主持:姚琦,拍摄/剪辑:马杰

  专家简介

南方医院皮肤科孙乐栋:夏季海鲜过敏不是不治之症!

  孙乐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人选,南方医科大学首届优秀人才库成员,国家高级营养师,国际注册营养师,解放军卫生音像出版社专家、顾问。

  门诊时间 每周二下午 14:30-17:30,周五上午8:00-12:00   

  

  39健康网:为什么吃海鲜会过敏?

  孙乐栋:其实海鲜过敏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其实真正追究起来,并不是对海鲜过敏,而是对海鲜中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过敏,吃了以后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比如皮肤反应,严重的可以出现消化道、呼吸道甚至口腔的相关症状。临床上认为的海鲜过敏,其实是包含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海鲜过敏,另一种不是真正的海鲜过敏,就好像有些人不是过敏体质,但是吃了龙虾也会出现皮肤红疹,这并不是海鲜过敏,而是龙虾本身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造成的。

  39健康网:那如何分辨自己是否是真的海鲜过敏呢?

  孙乐栋:临床上还是有一些方法可以鉴别是不是海鲜过敏的,比如吃了海鲜之后,如果是考虑海鲜过敏,往往会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比如像网友提到的,全身出现红疹,其实红疹在临床上又分为好多类,一类就是老百姓俗称的“风疙瘩”,就是来得很快去得也很快,我们医生称为“风疹块”。这种情况,应该说90%都是由于过敏造成的。

  但是还有10%不是,医生来鉴别也经常会用一些很简单的方式,拿一根棉签,在患者身上划一个符号,一般等3分钟左右来观察皮肤的变化,如果划的线明显的变粗、变红,甚至是高出皮肤,那么往往都是由过敏造成的。当然这是比较简单的方法,更准确的话,临床上还是采取“过敏原实验”,这个实验也是两种,一种是叫做“皮肤点刺实验”,这个相对来说是比较准确的,但是病人会感觉比较痛苦,因为要用针刺几十次皮肤;现在更简单一些的还是抽血做过敏原实验,但是这个准确性会比前者稍差一些。

  临床上还有另外一种皮肤反应时“红疹”,就是红斑,或者皮肤忽然变红、小丘疹,或者是丘泡疹(手一抓就有水流出来),这也是由于过敏造成的湿疹样改变。

  39健康网:可能很多人对于您提到的“过敏原”这个词还很陌生,那到底过敏原是一个什么东西?是否过敏原就是导致过敏的元凶呢?

  孙乐栋:是的,过敏原就是导致过敏的元凶。“过敏原”是老百姓的一种看法,真正医学上是称为“变应原”,其实在医学上是没有“过敏”这个词的,而是叫做“变态反应”。当然这个词老百姓听起来就很奇怪了,所以笼统的来说就是“过敏”。

  39健康网:有些网友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就是以前吃海鲜是不怎么过敏的,但是隔了一段时间吃了就过敏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以前只要吃海鲜就过敏,但是现在怎么吃都没事儿了,这又是两种怎样的情况呢?

  孙乐栋:其实这两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我们以前总是认为是天生的,但是随着现在研究发现,过敏其实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其中一个因素当然就是过敏体质,也就是我们说的天生的,但是除此之外,也受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天气,有些病人在广东总是治疗不好,过敏总是反复发作,但是这个病人到了新西兰、澳大利亚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过敏就好了;另外一个,也和身体素质有关系,比如经常加夜班,或者看电视打游戏通宵什么的,饮食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可能本身对海鲜并不过敏,但是偶尔一次吃海鲜是和啤酒一起吃,食物之间互相影响,都可能导致过敏发生。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比如有些人和朋友吃海鲜,吃的很开心,说吃完了再去走一下,结果就出现了临床上说的“运动诱发”过敏反应,这也是非常常见的。还有很多更隐秘的,比如现在有些女孩子喜欢吃维生素C,因为可以美容,但是维生素C和海鲜一起吃的时候,导致过敏发生的几率特别高,严重的会出现中毒,甚至导致死亡,所以海鲜和维生素C不要一起吃,这也是一个饮食禁忌。

  所以过敏反应是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还有一些人以前吃海鲜都过敏,但是现在吃不过敏了,这也是得到验证的。其实美国有研究证实,过敏原如果一年或者超过一年我不去接触它,那么就有可能以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越来越小,但是有两种是例外的,一个是鱼,鱼的话,只要是过敏,就一定是终身过敏的;另一个就是贝壳类的海鲜,如果过敏也是终身过敏。其它的海鲜,就可能出现长期不接触,过敏发生越来越少的情况。

  所以过敏也不是老百姓常说的只要缠上了就摆脱不掉的。有很多都是可以通过生活中严格的忌口,还是完全有可能摆脱过敏的。

  

2010-08-06 16:41:00浏览7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党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鼻子出血频繁是怎么回事儿
鼻子出血频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非疾病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干燥、鼻腔黏膜受损、外伤等;疾病因素则涉及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高血压、慢性鼻窦炎等具体疾病。一、非疾病因素:1、环境干燥:干燥的空气或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间、使用暖气等环境会使鼻腔黏膜失去水分,变得干燥脆弱,容易破裂出血。2、鼻腔黏膜受损:频繁挖鼻孔、用力擤鼻涕等不良习惯会直接损伤鼻腔黏膜,导致出血。3、外伤:鼻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挤压可能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若因外伤导致鼻出血,可先采取局部压迫止血,必要时就医检查。二、疾病因素: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基因突变导致毛细血管壁脆弱,容易破裂出血。激光治疗或射频消融可用于处理局部出血点。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凝血功能下降,鼻腔毛细血管破裂后难以迅速止血。治疗包括使用免疫调节药物或激素疗法,如环孢素A或甲泼尼龙。3、高血压:高血压会使鼻腔小动脉壁变得脆弱,在血压波动时容易破裂出血。控制血压是关键,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来降低出血风险。4、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引起的长期炎症会使鼻腔黏膜血管变得脆弱,容易出血。治疗上可使用抗炎药物,如鼻渊舒口服液或香菊胶囊。建议在出现频繁鼻出血时,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鼻腔湿润,避免鼻腔受到外力刺激,减少挖鼻孔等不良习惯。若因药物或疾病导致鼻出血,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或进行治疗。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大姨妈频繁提前怎么回事
大姨妈频繁提前可能由情绪因素等非疾病因素引起,也可能由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因素导致。一、非疾病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失衡,从而使大姨妈提前。患者需调整心态,可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二、疾病因素:1、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肌瘤可能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导致子宫内膜面积增大,从而引起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如醋酸亮丙瑞林等进行治疗。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出血和炎症反应,刺激周围组织形成粘连和结节,不仅会引起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还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出现经期提前的情况。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孕激素类药物如醋酸甲地孕酮等。大姨妈频繁提前的女性,要注意观察月经的量、颜色、质地等是否有异常变化,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樊小娟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儿童散光会引起频繁眨眼睛吗
儿童散光可能会引起频繁眨眼睛,因为儿童视觉系统未发育成熟,散光导致视物模糊等,会让其通过频繁眨眼调整焦距、缓解不适;但儿童频繁眨眼并非全因散光引起,眼部干燥、感染等眼科问题,以及精神紧张、过度用眼等非眼科问题也可能会导致该情况。散光是指眼球的屈光系统不能将光线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这会导致视物模糊或变形。对于儿童而言,由于视觉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散光可能会带来更为明显的视觉困扰。为了试图看清楚物体,儿童可能会不自觉地频繁眨眼,以此来调整焦距或缓解因散光带来的视觉不适。此外,散光还可能伴随眼睛疲劳和眼压感,这些不适感也会促使儿童通过眨眼来缓解。然而,频繁眨眼并非完全由散光引起。实际上,有多种眼科问题都可能导致儿童频繁眨眼,包括但不限于眼部干燥、眼部异物、眼部感染等。这些眼科问题各自具有不同的症状和发病机制,与散光可能并存,但并非由散光直接导致。此外,儿童频繁眨眼还可能与非眼科问题有关,如精神紧张、过度用眼、环境刺激等。这些因素虽然与散光无直接关联,但同样可能对儿童的眨眼行为产生影响。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看书、画画、看电子屏幕等,建议每用眼30-40分钟,休息10-15分钟,可以眺望远处或闭目养神。并定期带孩子进行眼科检查,一旦发现孩子有频繁眨眼等异常行为,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高勇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睡觉遗精是什么问题
睡觉遗精可能与生理现象、心理因素、疾病影响等方面有关。1、生理现象:进入青春期后,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睾丸不断产生精子,附睾、前列腺和精囊腺等附属性腺也会持续分泌精浆,当精液在体内积聚到一定量时,就会以遗精的方式排出体外,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2、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或者过度关注性方面的信息、频繁浏览色情内容,会使大脑皮层对性的兴奋性增强,从而诱发遗精。比如,工作学习压力过大,精神持续紧绷,大脑难以放松,对性神经的抑制作用减弱,容易在睡眠中引发遗精。3、疾病影响: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干扰生殖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遗精。例如,患有严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身体虚弱,各脏器功能减退,生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另外,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脑肿瘤等,可能破坏神经调节功能,引发遗精。若频繁出现遗精现象,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首先,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其次,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避免穿紧身衣物,减少对生殖器官的刺激。同时,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跳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遗精问题仍未改善,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