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警惕!颈椎有六大“杀手”

  生活中,很多人都曾出现过颈椎不适。殊不知,伤害颈椎的凶手就是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赶紧揪出这些杀手,别等颈椎出了问题才追悔莫及。

  杀手1:长时间低头或久坐。这是造成颈椎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颈椎就像一个吊塔,后方肌肉就是吊索,如果长期低头,肌肉长时间劳损,易引起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等。已患有严重颈椎病的人,长时间低头后,突然抬起头时,还容易因暂时性脑缺血引发头晕、恶心等症状。

  建议:养成良好的坐立姿势,减少长期低头的时间,如看手机可放在与视线相平行的方向。另外,在工作中每45分钟“自我打断”一次,并放松5分钟,是预防颈椎病的一大法宝。

  杀手2:粗暴按摩,或致颈部韧带撕裂。对于颈椎不适,按摩治疗的确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但盲目、粗暴按摩颈椎会有不良后果,反而增大颈髓损伤的可能性。不当按摩颈椎容易加速颈椎病变进程,任何超过颈椎骨关节生理限度的操作,均可能引起局部创伤性反应。轻者局部水肿、渗出物增加、粘连形成等,重者韧带可撕裂,加速颈椎退行性病变的进程。

  建议:如果只是肌肉紧张,脖子轻度不适,适当按摩可以放松肌肉,促进局部代谢产物的消散。但如果已明确颈椎不稳、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的,千万不要按摩。

  杀手3:不睡枕头或枕头过高,会致颈部韧带劳损。许多有颈椎病的患者认为不睡枕头或者是枕头低点可以缓解颈椎病,对于习惯低头工作的人来说,仰着头睡觉可能让人一时间感觉挺舒服的,但如果长期如此,颈部韧带长时间绷紧,会出现劳损,对颈椎健康不利。同样,过高的枕头也不利于颈椎休息,这会打破颈椎的正常弧度,加重颈椎疾病。

  建议:合适的枕头高度应将颈椎和躯干交界的部位维持正常的生理位置,而不是过屈、过仰或者左右偏斜。如果一觉睡醒,觉得颈部不舒服,头昏昏沉沉的,那就应更换枕头了。

  杀手4:坐软沙发,会致颈椎病发病几率增大。不少人下班后喜欢窝在在软沙发上看手机、看电视,觉得劳累了一天,这样做很放松惬意。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越是在劳累的时候,越要保持颈椎甚至整个脊柱的生理弧度,窝在沙发上只能会加重肌肉骨骼的隐形损伤。

  建议:应尽可能地少坐软沙发,即便要坐,也要尽量坐直了,中国人流传几千年的“坐如钟”是有科学性的。如果实在太累,宁可躺着也别窝着。站立或坐立不能维持脊柱生理位置,那么抵御重力的最好办法就是躺着。

  杀手5:穿高跟鞋,迅速增大椎骨压力。脊柱是由多个椎骨连接而成的,两个椎骨的接触面近乎为平面。当我们姿态挺拔时,椎骨之间是面与面的接触,受力得到分散,不易损伤。而穿高跟鞋,会使人的重心过度前移,造成骨盆前倾,使得脊柱弯曲增大,造成椎骨间的接触面变小,腰椎和颈椎受力点集中,甚至会集中到一个点上。这样,对椎骨的压力会迅速增大,容易造成损伤。

  建议:为了健康的脊柱,最好不穿高跟鞋。如果实在要穿,鞋跟不要超过5厘米,每天不超过4小时。

  杀手6:趴桌子上补觉,容易导致颈椎变形。不少人午睡时都是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觉。这种姿势使颈部前倾,造成与正常生理弯曲相反的变化,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颈椎变形,颈部肌肉疲劳,并引发颈椎病等。

    建议:需要补觉时,最好能躺下。如不能,就在胸前垫一个柔软的靠垫或枕头作为缓冲,而不要把头直接枕在胳膊上。

2016-02-24 01:48:41浏览6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16个月宝宝孤独症的表现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16个月宝宝孤独症的表现,主要包括语言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行为刻板、情绪不稳定等。 1、语言发育障碍 孤独症的宝宝在语言发育方面会出现明显的异常,通常不会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也不会模仿别人的语言,而且会出现失语的情况,无法正常与人进行交流。 2、社会交往障碍 孤独症的宝宝会出现社会交往障碍,对别人的呼唤缺少反应,而且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不喜欢与他人进行互动。 3、兴趣狭窄 孤独症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兴趣狭窄的情况,对于正常的儿童玩具不感兴趣,而且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比如泥土、布块等。 4、行为刻板 孤独症的宝宝还会出现行为刻板的情况,行为比较刻板,而且会重复一些刻板的动作,比如玩手枪、转圈等。 5、情绪不稳定 孤独症的宝宝情绪不稳定,会出现持续性的情绪波动,而且容易出现激惹的情况,遇到事情容易出现愤怒的现象,而且情绪不稳定,有时候会出现过度激动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做好宝宝的防护和护理。饮食上建议家长注意保持宝宝的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病情。如果宝宝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家长带着宝宝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