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骨质疏松也是病 七成以上患者从未就医

  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是人老了必然出现的问题,骨质疏松导致大量病人骨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专家就提醒,骨质疏松症并非生理老化,而是一种需要治疗的慢性病,做到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

  40岁的女教师正在下山,脚下一滑,身子一歪,就听“咔嚓”一声,左小腿一阵剧痛传来。她立刻喊同行的人说骨折了。大家都不大信,又没摔又没磕,怎么会骨折呢?大家七手八脚找了几根树枝固定好她的小腿,抬下山送医院一查,还真是骨折了——小腿胫骨、腓骨同时骨折不说,脚腕还有一处骨裂。大家都叹息,这还是骨头吗?

  专家指出,这种情况不少见,可能与患者很少运动,肌肉力量不足等有关。骨质疏松症在50岁以上妇女中的患病率约为1/3,80岁以上妇女患病比例超过2/3,但就诊率和治疗率都很低。上海一项调查显示,有75%的骨质疏松患者从未就医,接受治疗率仅为2%。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发生了骨折后才发现患有骨质疏松症,而如果已经发生骨质疏松,就无法恢复原状——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提醒,50岁以后当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不明原因疼痛、频繁抽筋驼背、身高变矮,很可能就是骨质疏松症。当女性50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每年应做一次骨密度检查。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体重过轻者、有骨质疏松家族史、长期服用激素等高危人群应及早接受骨密度测定并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四方位预防骨质疏松症

  一是从儿童期开始,争取要有一个最好的骨峰值。多晒太阳,多做户外活动,通过饮食补充必需的钙和维生素D,虾皮、豆制品、坚果、牛奶等要多吃,特别是牛奶,坚持每天喝一袋。

  二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少动多坐及低钙饮食者,容易在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所以要不抽烟,少喝酒,不喝浓茶,不食用过多的高蛋白食品。女性在绝经后有一个骨密度快速下降的时期,要注意补充雌激素。

  三是加强运动。有不少人认为多吃钙片就可以防止骨质疏松,其实单纯补钙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一方面需要补钙,另一方面必须有负重状态,使钙有效地吸收于骨组织中。凡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尤其是嗜好承重运动的人,其骨密度及强度明显高于同龄人。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哪怕每天多走一段路,多爬一次楼梯,对骨骼健康都有益。

  四是要加强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监测。如有遗传因素的人、过于消瘦的人、做了子宫卵巢切除闭经早的人、嗜好烟酒的人、有内分泌疾病以及长期服用皮质激素等药物、长期卧床的人,都是高危人群,要定期监测骨密度。如果骨密度低于正常指标2.5个标准差,就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要接受正规的骨质疏松治疗,使用破骨细胞抑制剂减少骨流失。单纯吃钙片、喝骨头汤不能防止骨质疏松,不能认为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就不再进行正常的体育运动,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的运动刺激。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慧明)

2012-09-12 01:29:36浏览1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肉毒素对面肌痉挛有效果吗
肉毒毒素对面肌痉挛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短期内缓解症状,但效果非永久,需定期重复注射,而且可能引发肌肉力量减弱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患者的面部肌肉会反复发生痉挛或抽搐,给生活带来困扰。肉毒毒素通过局部注射的方式,能够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使肌肉的过度收缩得到抑制,进而缓解面肌痉挛导致的不自主抽搐症状。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快捷,通常能在较短时间内看到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并非永久性。其疗效通常可以持续数个月,之后症状可能会复发,需要重新注射。随着病程的延长和注射次数的增多,疗效可能会逐渐减退。此外,多次注射肉毒毒素可能会导致局部肌肉力量减弱、面部表情不自然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面瘫。在选择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治疗的耐受性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等。对于症状较轻或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肉毒毒素注射是一种较为保守的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质量。然而,对于长期受面肌痉挛困扰且对肉毒毒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这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充分与专业医生沟通,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助于减轻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任何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伤寒杆菌产生什么毒素
伤寒杆菌主要产生内毒素,在伤寒杆菌引发的疾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伤寒的预防,建议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避免饮用生水,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内毒素是伤寒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当细菌死亡裂解后会释放出来。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首先,内毒素可引起人体发热反应。其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引起发热,这也是伤寒患者出现持续性高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内毒素能够激活补体系统,产生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低血压和休克等严重症状。同时,内毒素还会促使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进一步加重发热反应,并可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发生改变。此外,伤寒杆菌内毒素还会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影响。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这些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过度释放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在伤寒病程中,内毒素还可使肠道淋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和坏死,形成特征性的伤寒小结,严重时可引发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对于伤寒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隔离治疗,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杀灭伤寒杆菌。同时要注意对症治疗,如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以缓解内毒素引起的各种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破伤风杆菌在伤口表面吗
破伤风杆菌在受伤初期,伤口满足窄深、污染重等条件时,可能在伤口表面附着繁殖;但随着时间推移,未妥善处理会侵入深层组织甚至血液。若伤口及时清创,其在伤口表面的存在会减少。破伤风杆菌通常指的是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其生存和繁殖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厌氧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等。在受伤初期,特别是当伤口窄而深、创伤坏死组织多,或者伤口被泥土、粪便等污染物污染时,容易形成厌氧微环境。此时,如果伤口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清洁,破伤风梭菌有可能在伤口表面附着并开始繁殖。这是因为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灰尘等,一旦伤口与这些含有破伤风梭菌的物质接触,就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伤口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破伤风梭菌可能会侵入伤口深层组织,甚至进入人体血液。此时,破伤风梭菌可能不再局限于伤口表面,而是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此外,如果伤口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清创处理,破坏了破伤风梭菌所需的厌氧环境,那么破伤风梭菌在伤口表面的存在也会大大减少。建议在受伤后,如果伤口过大,应尽快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清创处理。医生会根据伤口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消毒、清创和缝合措施,以破坏破伤风梭菌的生长环境,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根据伤口的污染程度和免疫史,医生还可能建议接种破伤风疫苗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进一步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李晖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打破伤风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打破伤风最佳时间一般是受伤后24小时内,可降低感染风险。但影响打破伤风疫苗时间区间的因素有伤口类型、受伤环境、免疫状态及伤口处理情况等。如污染重、深窄伤口等感染风险高的情况,需尽快接种。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等自然环境中,当人体受到外伤,尤其是伤口较深、污染严重时,破伤风梭菌可能侵入伤口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从而引发破伤风。因此,在受伤后的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及时中和可能进入体内的破伤风毒素,最大程度地降低感染破伤风的风险。然而,影响打破伤风疫苗时间区间的因素主要包括伤口类型、受伤环境、患者免疫状态以及伤口处理情况等。污染严重、深而窄的伤口,如生锈铁钉刺伤,感染破伤风的风险较高,应尽快接种疫苗。在土壤、灰尘等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受伤,也需及时接种疫苗。未完成破伤风疫苗全程接种的患者,受伤后更应尽快接种疫苗。同时,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如彻底清创、消毒等,能降低感染风险,但仍需尽早接种疫苗以确保预防效果。针对打破伤风疫苗的时间问题,建议受伤后应尽快就医,由医生根据伤口情况、受伤环境、患者免疫状态等因素综合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并确定最佳的接种时间。平时还应注意避免遭受外伤,尤其是在使用尖锐物品和进行高风险活动时,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降低感染破伤风的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