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论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髓系定向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患,主要特征是效造血和高危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表现为造血细胞在质和量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

  其具体临床表现为贫血,可伴有感染或出血,部分病人可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肝,淋巴结轻度肿大,少数患者可有胸骨压痛,肋骨或四肢关节痛。

  MDS属中医“虚劳”、“血证”、“内伤发热”、“瘀证”及“症积”范畴。本病以肝郁、脾虚、肾亏为本,气血阴阳亏虚为先,肝郁气滞,继则邪毒内壅,气血滞,终致虚实夹杂。与遗传、体质、环境、外感、食劳倦、情绪等因素有关。

  MDS病因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正气亏虚,肝气郁结;外因为六淫之邪;不内外因为接触异常射线和药物,化学毒素。外因、不内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气虚弱,气血不足致外邪侵袭有可乘之机。病初浅者为“气血两虚”,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临床上气血两虚者可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淡苔白,脉虚大无力。肾虚则见头晕乏力,面色少华,腰酸腿软,耳鸣健忘,尿清长,脉细弱或迟脉虚大。偏肾阴虚则见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便结,舌淡红少苔,脉细数力。

  偏肾阳虚者形寒肢冷,面浮肢终,夜尿频繁,纳呆腹胀,大便溏软,舌淡胖,苔薄白,脉沉。气虚不能行血,血虚脉道不充,血流不畅为瘀,阴虚火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溢出脉外,留体为瘀,或阳虚内寒,血凝不行致“血瘀”形成。

  症见面色晦暗,口唇色暗,粘膜瘀斑腹部包块,或痰核瘰疬,舌质淡暗、瘀斑,苔白腻,脉沉涩。气阴两虚,虚热内生可致“发热”症状,风热毒邪乘虚而入又可形成热毒炽盛或邪毒内攻的高热症状。气虚力统血,阳虚无力固摄或阴虚火旺,热迫血妄行均可导致“出血”症状。MDS的发病过程是由虚到实夹杂,实又加重虚损的动态病理变化过程。

(责任编辑:徐蓓蓓   实习编辑:吕瑞琼) 

2011-07-22 02:13:00浏览2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郑永江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有原始细胞增多的情况一般可能是因为遗传因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接触、药物刺激、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的。1、遗传因素如果患者的父母患有该疾病,则其后代患该疾病的概率会相对较高。建议此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并定期进行体检,以便于及时发现病情并治疗。2、电离辐射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可能会因为长时间受到电离辐射的影响而诱发该疾病。建议这类人群在工作时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防辐射口罩等,同时还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3、化学物质接触如果患者经常接触到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因此,在平时要尽量远离这些有害物质,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4、药物刺激若患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比如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等,也有可能会导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生。此时需要立即停止用药,并遵医嘱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5、病毒感染如果身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病毒入侵机体,从而引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此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片、盐酸伐昔洛韦片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可以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患者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郑永江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是什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一种病理分型,也被称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单系或多系病态造血,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导致的疾病,表现为骨髓中红细胞系病态造血,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进而引发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的患者通常会出现骨髓的无效造血,此时传统的补血、补铁等治疗方法效果有限。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疲倦、乏力等贫血症状,且易反复感染,出血倾向增加。患者通常需要遵医嘱使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阿扎胞苷,以及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等药物改善造血功能,缓解贫血症状。 然而,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风险较高。尽管药物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长期效果并不稳定,可能仍需输血支持治疗。此外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但该方法也受限于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移植供体等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富含铁质、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绿叶蔬菜、豆类等,以支持造血功能。同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休息,预防感染,并遵医嘱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刘尚勤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症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症状主要包括疲劳、易感染、出血倾向和贫血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类以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血液病,主要表现为造血细胞在质和量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具有无效造血和高危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主要特征。1、疲劳:疲劳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会表现出持续性的体力和精神疲惫,这种疲惫感通常经过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疲劳的发生可能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的能量代谢障碍有关。2、易感染:由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白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因此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感染频率增加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败血症等。对于这类患者,应积极预防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遵医嘱使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曲松等,以控制感染。3、出血倾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受损,因此容易出现皮肤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决定了出血风险的高低,重度减少可能导致内脏出血,危及生命。对于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以预防或控制出血。4、贫血:大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严重时需要输红细胞。贫血的发生与红细胞生成障碍有关,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长期贫血还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脏病。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症状,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监测血细胞计数的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以提高生活质量。
刘华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是什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一种病理分型,也被称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单系或多系病态造血,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导致的疾病,表现为骨髓中红细胞系病态造血,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进而引发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的患者通常会出现骨髓的无效造血,此时传统的补血、补铁等治疗方法效果有限。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疲倦、乏力等贫血症状,且易反复感染,出血倾向增加。患者通常需要遵医嘱使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阿扎胞苷,以及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等药物改善造血功能,缓解贫血症状。然而,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风险较高。尽管药物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长期效果并不稳定,可能仍需输血支持治疗。此外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但该方法也受限于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移植供体等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富含铁质、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绿叶蔬菜、豆类等,以支持造血功能。同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休息,预防感染,并遵医嘱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郑永江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再障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区别
一般情况下,再障指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区别,主要有疾病病理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式不同、年龄不同和预后转归不同等情况。 1、疾病病理不同 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指的是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原因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一般没有病态造血的情况。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主要是以病态造血以及无效造血为主要特点。 2、症状不同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贫血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内脏出血的情况。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瘀斑、眼睑下垂、肝脾肿大等症状。 3、治疗方式不同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还要遵医嘱服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药物进行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来那度胺胶囊、沙利度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时也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式进行缓解。 4、年龄不同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相对较常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中,尤其是60岁及以上的人群。 5、预后转归不同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急性度和进展速度可以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进展为骨髓衰竭,需要及时治疗,而有些患者则可能表现为慢性进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进展通常较为缓慢,但不同类型和亚型在预后和生存率上差异较大。一些患者可能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病情。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根据疾病的类型进行对症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