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保健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肝病 > 脂肪肝保健

脂肪肝不仅仅是亚健康 它是病得治!

举报/反馈
2016-08-27 00:13:07凤凰网

  随着身边人群脂肪肝的检出率逐渐增多,人们对它越来越不以为然,总认为脂肪肝至多算是一种亚健康状态,不是真正的疾病,根本无需治疗。那么脂肪肝究竟是不是病,要不要治疗呢?北京佑安医院中毒性肝病科高冀蓉主任医师和您说说这个事。

  一、什么是脂肪肝?

  简单说来脂肪肝是肝细胞内异常蓄积增多的脂质,主要为中性脂肪甘油三酯(>50%),其他脂类成分、糖原含量、蛋白质及水分也相应增加,但常伴磷脂/胆固醇酯比例下降。脂质是自然界中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物质,可分为脂肪和类脂两大类,脂肪即三酯酰甘油或称甘油三酯,类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及其酯等。肝脏是机体脂类代谢的中心,它能合成和储存各种脂类,不仅供应肝脏,而且供应全身的需要。脂质成份在体内是处于相对平衡而又是不断变化的,它们在体内受饮食、营养、激素及肝功能状态等影响而进行调节。正常情况下在肝脏与脂肪组织之间经常有甘油三酯的反复循环,而肝脏氧化脂肪酸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但再酯化成甘油三酯的能力几乎无上限,如此结果经常发生则导致肝脏甘油三酯的堆积,形成脂肪肝。过去医学界曾认为,脂肪肝是一种肝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理状态,不会引起肝炎肝纤维化,但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脂肪肝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

  二、脂肪肝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脂肪性肝病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它包括酒精性肝病(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当前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正不断攀升,且起病渐趋低龄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肝病,在我国亦有望成为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所以其流行现状也愈来愈不容忽视。数据表明,西方国家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肥胖症患者单纯性脂肪肝患病率为60%~90%,亚洲国家略低,但呈现快速增长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在我国,虽然病毒性肝炎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脂肪性肝病却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有数据报告,白领中检出脂肪肝的比例已达到20%以上,且也有渐趋低龄化的倾向,更为严峻的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还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已发展成为公共健康问题。

  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都可以根据疾病进展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甚至肝癌。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一般与脂肪肝的程度及其病理分期密切相关,轻度单纯性脂肪肝可无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常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肝脏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从而确诊脂肪肝。中度或重度脂肪肝特别是病程长、并发脂肪性肝炎、进展性肝纤维化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明显,与其他慢性肝病一样,出现的症状无特异性,主要的表现有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区疼痛、腹胀,以及右上腹压迫感或胀满感,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脏表面光滑,边缘较圆钝,质地正常或稍硬而无明显压痛,肝功能酶学指标异常等,但肝脏肿大程度与病情轻重无关。

  虽然肝活检仍然是诊断脂肪肝及其分型和分期的金标准,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肝活检诊断往往不太可行,因此,目前主要依据生化指标和肝脏影像学(B超、CT、磁共振)检查诊断。生化指标主要是血清转氨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迄今为止仍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金标准”,通常脂肪性肝炎时伴血清转氨酶增高,但部分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血清ALT亦可增高,故生化指标亦难以与肝脂肪变程度相一致,因此影像学诊断成为十分重要和实用的临床诊断手段。目前国内外专家都推荐影像学检查作为脂肪肝诊断的重要方法。当肝脏脂肪化达到10%时实时超声图像便可出现异常,若肝脏脂肪变达到30%~50%以上时超声多可准确诊断。所以腹部超声检查简便、实用宜行。

  三、脂肪肝有什么危害?

  研究报告,长期大量饮酒,首先造成脂肪肝,然后可经酒精性肝炎和(或)酒精性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严重者发展为肝衰竭或肝细胞癌。在欧美国家中,大量饮酒(男>80g/天,女>40g/天)引起脂肪肝和肝硬化的时限分别为5年和20年,但有患者在小于上述饮酒量及饮酒时限时也发生了肝硬化。慢性嗜酒者中约57.7%发生了脂肪肝,20%~30%最终发展为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必须经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这一中间阶段才会发生肝硬化,研究表明,部分NASH患者在初诊后10年内可发生进展性肝病和肝病相关死亡。此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紊乱相关事件也已成为影响脂肪性肝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已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也是我国越来越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而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现实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将预防保健与医疗工作相结合。

  四、面对脂肪肝,我们应该怎么做?

  培养健康行为。有研究表明,在相同年龄情况下,基本健康行为越多,健康状况越好。基本健康行为或生活方式包括,每日正常规律的三餐而不吃零食,每日吃早餐,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适当的睡眠(每晚7~8小时),不吸烟,保持适当的体重,不饮酒或少饮酒,心理平衡与自我调适等。

  平衡膳食、合理营养。防治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的膳食设计特点应该为:低热能,即不超过标准体重热能要求;低脂肪,烹调方式以蒸、汆、拌、煮;高蛋白,尽可能选用一些优质蛋白的原料;高纤维素,适量碳水化合物,选用粗糖,含糖量低、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多维生素,选用含维生素B、C丰富的荤素食物与水果;少盐忌刺激性的调料;食物品种多样化;少喝含糖饮料和果汁。一日三餐定时限量,早餐要吃饱、中餐要吃好、晚餐大半饱,避免过量摄食、进零食(特别是甜食)、吃夜宵等不良习惯,以免扰乱代谢功能,诱发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

  健身与增加运动。应根据自身情况,坚持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并持之以恒。避免养成久坐少动的习惯,就增加热量消耗而言,能坐则不躺,能站则不坐,能走则不站,能快则不慢。坚持体育运动可以培养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重视体检。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具体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及肝脏B超等,以早期检出和发现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相关疾病,及时采取措施阻止病情发展,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

  然而,生活中人们对脂肪肝的认识尚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实施。

  五、脂肪肝误区不可小觑?

  误区一、脂肪肝是身体肥胖人的“专利”,不会“光顾”瘦人。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是的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肥胖症患者发生单纯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可以高达60%~90%,但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的标准诊断肥胖症,体重指数和(或)腰围均正常的脂肪肝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所以,瘦人同样也是可以患脂肪肝的。此外,一些药物和工业毒物也是引起脂肪肝的病因,而与体重没有关系,当及时停药或脱离有毒工作环境后,肝内脂肪沉积在数月内就可完全消退。

  误区二:患有脂肪肝的人血脂都高,那对应治疗就需要服降脂药。

  尽管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通常并非因果关系,至今国内外尚缺乏降血脂药物能够有效减少肝脏脂肪沉积的临床循证证据。目前脂肪肝病指南建议,如不伴有高脂血症,就不需用降血脂药;若脂肪肝伴高脂血症,需根据高脂血症的原因、程度以及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的概率,酌情决定是否需用降血脂药。对于肥胖、糖尿病引起的高脂血症,主要通过节食、运动等措施控制体重和血糖,达到调整血脂和防治脂肪肝的目的。对有高脂血症家族史并且血脂增高明显者,则需用降血脂药物治疗,此时降脂药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误区三:都说脂肪肝是大鱼大肉(吃荤)吃多了所得,那患有脂肪肝就得吃素。

  脂肪肝病人的饮食治疗就是要控制饮食,合理分配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比例。在总热能一定的情况下,给与脂肪肝病人高蛋白、低脂肪、适量糖类的膳食,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5%~20%,其中1/3以上为动物蛋白,脂肪占20%~25%(包括食物中所含脂肪及烹调油在内),碳水化合物占50%~60%。脂肪肝病人若饮食过分强调吃素,易造成营养不均衡,导致部分营养素缺乏,甚至发生营养不良,反而加重脂肪肝。

  误区四:脂肪肝若不重视,最后会转成肝癌

  这种说法有误。单纯性脂肪肝进展缓慢,随访10~20年肝硬化发生率低(0.6%~3%),如已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则病变完全康复常需半年乃至数年以上。在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中,并存的单纯性脂肪肝及其基础疾病可能会促进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因此,对脂肪肝患者应早期、合理诊治,部分脂肪肝患者难以康复可能是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及疗程不足等所致。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