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肝开始病变时,皮肤会有3种迹象,若1个不占,肝病离你还很远

后台有位粉丝私信小艾:“我这段日子胳膊上突然长了很多红痣,最大的像芝麻一样,小的如针尖,不痛不痒的,我感觉身体也没有其它不适,但是家里老人说这是肝脏出问题了,是有肝病的表现,我有点害怕,请问我身上这种红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皮肤长红痣有哪些原因?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长痣,常见的痣通常是黑色或者褐色,如果长出红痣,难免令人担忧。好端端的,为什么身体会长出红痣呢?常见的情况有以下三种:

1.樱桃状血管瘤

樱桃状血管瘤又称为老年性血管瘤,属于良性后天血管瘤。生长部位多在四肢、躯干,外形高出皮肤表面并且呈半圆状,质地柔软,一般直径在0.5-0.6mm范围。

身上长了小红点,是肝病的表现吗?

一个“瘤”字或许会给人带来恐惧感觉,但樱桃样血管瘤并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其恶变概率极低,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患者感觉视觉不美观,可以通过电灼、激光、冷冻等治疗手段消除。

樱桃状血管瘤一般在成年早期就会出现,随着年龄的上升而逐渐增多。肝功能异常、免疫力下降的人群,或是受到一些化学品接触刺激也会诱发樱桃状血管瘤。

2.过敏性紫癜

该病以皮肤出血点为主要表现,看上去很像“红痣”,虽然长在表面,但是可以侵犯到消化道、关节、肾脏,导致患者出现腹痛、关节疼痛、血尿等情况。

身上长了小红点,是肝病的表现吗?

(图源网络)

该疾病发病人群以儿童和年轻患者居多。当发现自己患过敏性紫癜时,应该要积极寻找致病因素,避免接触可能诱发的因素。该病的发生多与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药物、食物、蚊虫叮咬有关!

3.激素失衡

内分泌代谢的紊乱也会引起皮肤“长红痣”,如果是由该原因引起,则应该通过药物合理治疗。平时应该要规律

作息,清淡饮食、保持心情的愉悦。

肝脏受损,身体会发出信号

蜘蛛痣:蜘蛛痣是一种特发性的毛细血管扩张症,一般称为红血丝,因为痣体中心点周围有呈辐射形的小血管分支,形似蜘蛛,故而得名蜘蛛痣。发生部位多见于脸部、颈部、前胸、后背等处。

身上长了小红点,是肝病的表现吗?

蜘蛛痣的发生与肝脏组织受到病毒损伤有关,常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患者的身上。

肝掌:肝掌多与肝功能减退,雌激素代谢受到影响有关,一般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特异性表现。

肝硬化使得肝功能减退,阻碍了患者体内雌激素的代谢功能,雌激素长期得不到灭活,不断累积,便会刺激毛细动脉充血、扩张,导致肝掌形成。

身上长了小红点,是肝病的表现吗?
(图源网络)

肝掌的特点是手掌大小拇指根部的大小鱼际处会出现片状充血,或是红色斑点、斑块,加压时减色,减压时出现,能够明显区别于普通人群的手掌。

黄疸:如果肝细胞受到严重的损伤,会导致胆红素排泄能力下降,滞留在血液中,当胆红素浓度超标时,皮肤就会出现黄疸。

如果肝脏出现病变,肝细胞肿胀,影响胆汁排泄,也会出现皮肤黄疸,多见于急性肝炎、慢性乙肝失代偿期。

肝病久拖不治成大害!

“不拿病当病”是肝病患者最不可取的一种做法,曾有患者在输血期间感染了丙肝,但他并没有高度重视,也未采取治疗,结果一年后因为肚子胀痛,前往医院诊治被查出肝癌,连血管都已经受到侵犯,无法进行肝移植,仅仅几个月就失去了生命!

可见,肝病容不得拖,也不能放着不管!

在我国,有近两亿的人感染肝炎病毒,“肝炎-肝硬化-肝癌”发展三部曲的病例并不少见。

肝炎可以使得肝脏反复发生炎症,从而增加癌变的风险;数据显示,约有9成的肝癌是从乙肝治疗不规范、没有筛查等因素导致。而肝病患者,例如乙肝、脂肪肝患者,其患肝癌的风险本就高于常人。

防治肝病需做好这3点!

首先,合理饮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减少酒与脂肪的摄入,不要过多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奶油等食物。可多吃一些降脂食物,清淡饮食,少饮酒、不饮酒,减少肝脏负担。

适当运动也能够保护肝脏,因为运动既可削减超标体重,防止肥胖,消除过多脂肪对肝脏的危害,又能促进气体交换,加快血液循环,保障肝脏能得到更多的氧气与养料。

运动讲究循序渐进,平时如果不常运动的人,不要在短期内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建议每周进行2-5次,每次半个小时左右的低、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快走等,让身体达到轻度出汗的程度即可。

身上长了小红点,是肝病的表现吗?

另外,要注意防范药物性肝损伤。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毒素、细菌、化学药物等等都需要肝脏分解,所以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使用。切忌盲目用药,过度使用保健品,反而伤害到肝脏健康!

除了以上3点,预防肝病,最重要的是进行肝脏体检,建议没有肝病的人群最好每3-5年进行一个定期肝病体检;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应该每半年就定期检查一次。

专家表示,定期体检加上规范的治疗,至少能减少50%-60%的肝癌发生。而即便查出肝癌,由于处于早期阶段,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资料:

[1]拿病不当病”是肝病防治大忌.健康时报.2017.9-2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2022-07-22 11:49:32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样病变怎么治疗
皮肤样病变一般指皮肤病变。皮肤病变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需要根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1、一般治疗如果患者症状比较轻微,患者可以适当调整个人饮食习惯,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的食物。同时也要注意多休息,避免熬夜。2、药物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变,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变,患者可以遵医嘱涂抹阿昔洛韦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3、物理治疗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通过上述治疗无法改善,还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通过激光照射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病情的恢复。4、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出现了皮肤溃疡、糜烂等症状,通过上述治疗无法得到改善,也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通过皮肤活检手术、切除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5、中医治疗皮肤病变的患者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针灸、艾灸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可以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加强皮肤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护肤品或化妆品,以免加重病情。同时还要注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期熬夜。
方霖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肝病变前兆有哪些,会经常放屁吗
放屁一般是指排气,肝病变前兆通常会出现食欲不振、疲劳乏力、发热等症状,也可能会经常排气。 1、食欲不振 肝脏可以帮助消化,如果患者患有肝病,肝功能下降,可能会影响消化功能,从而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可以通过少食多餐的方式进食,减轻胃肠道负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乳酸菌素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调节胃肠道菌群。 2、疲劳乏力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如果患者患有肝病,肝功能受到损伤,容易导致体力下降、疲劳乏力等症状。可以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也可以遵医嘱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能够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3、发热 如果病毒感染肝脏,可能会产生炎症反应,出现发热现象。可以遵医嘱口服复方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治疗。如果体温超过38.5°C,可以遵医嘱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治疗。 4、排气 肝病变患者肝功能下降,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且在进食后容易胀气。另外,肝病变患者往往存在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腹胀等症状,会导致患者的饮食减少,摄入的食物少,则会经常排气。建议肝病变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适量食用富含蛋白质或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胡萝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前兆,需要及时就医治疗。日常建议避免长期饮酒,以免损伤肝脏。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库欣综合征皮肤的紫纹能恢复吗
库欣综合征患者皮肤的紫纹一般较难完全恢复,但通过积极治疗和一些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建议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控制病情发展。库欣综合征是由于体内糖皮质激素过多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长期高糖皮质激素水平会导致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合成减少,分解增加,皮肤变得菲薄,弹性纤维断裂。同时,高皮质醇血症还会使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一些成分渗出到皮肤组织中,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即紫纹。这些皮肤结构和血管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旦形成,很难通过自身的修复机制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即使在库欣综合征得到有效控制后,已经断裂的弹性纤维和受损的皮肤结构也难以完全恢复如初。其次,积极治疗库欣综合征,去除病因,如通过手术切除引起库欣综合征的肿瘤,可使体内糖皮质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随着激素水平的稳定,紫纹的发展可能会得到控制,颜色可能会逐渐变淡。然而,不同患者的恢复情况存在差异。一些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由于自身皮肤的修复能力较强,加上适当的护理和干预,紫纹可能会有较明显的改善。但对于一些紫纹形成时间较长、病情较重或皮肤修复能力较差的患者,即使经过规范治疗,紫纹仍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很难完全消失。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过度干燥或潮湿,可使用一些温和的保湿护肤品,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水分和弹性。此外,避免皮肤受到外力的过度牵拉和损伤,以免加重紫纹。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