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肝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肝病 > 酒精肝

从脸色看喝酒伤肝程度

举报/反馈
2015-10-29 00:12:15新浪网

  每4名酒精肝患者中,就有一人可发展成为肝纤维化。1.5%-8%的酒精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酒精肝早期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只有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继而会出现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老百姓有个说法“喝酒脸红的人不伤肝,喝酒脸白的人才伤肝”,这是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专家指出,饮酒时脸色的变化并不是人体对酒精耐受程度与代谢能力的等同表现,酒精肝高危人群不可“看脸色喝酒”。因为酒精肝发病隐蔽,很多酒精肝患者往往仅仅依赖保健品“解酒保肝”,忽略了酒精对肝脏的损害延误治疗时机。

  肝脏里有一种叫做细胞色素P450的酒精代谢酶,这个酶的活性高低和整个人体代谢酒精能力有关系。当人体大量饮酒时,会造成体内P450酶供给不足,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解毒能力下降,进而造成肝细胞损伤。

  酒后脸红者肝损伤严重

  喝酒脸红,医学上称为潮红,代表身体中的乙醇脱氢酶多,乙醛脱氢酶少,使得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转化为乙醛的速度非常快,同时需要肝脏提供大量的P450酶把它们转化为乙酸。饮酒过量,消耗肝脏P450酶多,对身体的损害极大,特别是本身患有肝脏疾病的人,会造成疾病加重或发作。

青年 女 酒精 喝酒 酗酒 醉酒_25905007_xxl

(喝酒脸红伤肝严重)

  研究发现:喝酒上脸的人代谢受阻

  从医学上讲,‘喝酒脸红的人更能喝’的说法是错误的!专家表示,任何食物进入人体后都要进行消化代谢。酒精代谢主要靠肝脏里的乙醛脱氢酶2(ALDH2)。酒量大的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2相对够用。而喝酒红脸的人,说明肝脏内的乙醛脱氢酶2偏少,酒精代谢会因此减慢、受阻,存留体内的酒精 刺激血管扩张,导致脸色、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皮肤发红(如颈部),另外还会出现心跳加快、恶心等醉酒症状。

  喝酒脸红的人并不能喝酒,这种结论在国外研究界也已经认定。美国《PlosMedicine》杂志2009年第3期第6卷上,刊载了一篇名为《酒精性脸红的反应:来自于饮酒关于食管癌未知的风险因素》的论文,美国国家酗酒与酒精中毒研究所和日本久里滨酒精过敏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的联合研究发现,对于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2或这种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人群来说,患食道癌的风险随酒精摄入量的增多而增大。这种风险发生的几率的可能远远大于那些饮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群。

  酒后脸白者切忌过量饮酒

  人们通常都认为:“喝酒脸红的人酒量小,喝酒脸白的人酒量大,能喝。”其实,这是错误的。

  酒后脸白者,体内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少,主要靠肝脏里的P450酶慢慢氧化,靠体液来稀释酒精。一次大量饮酒易引起昏迷,同时发生急性酒精中毒。

  饮酒后,加大了肝脏的负担,同时,心脏的跳动也加快,负担也在加重。为了给主要脏器提供足够的血液,某些人表现出来的是脸白了。其实,这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信号,或者叫做一种反应。

  人喝酒后,8%的乙醇被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其余由肝脏分解。但在过量饮酒后,血压下降。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压,会使周身的血管和毛细血管收 缩,从而保护了大脑和主要器官。这样,势必引起末梢血管血流减少,使脸色变得苍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认为自己量大还继续喝下去,则如同火上浇油、雪上加 霜,极易伤害身体。人的酒量大小,主要取决于肝脏分泌的乙醇脱氢酶的数量和活性的强弱。脸红脸白绝不是能喝不能喝的标志。

  由此看来,说喝酒脸白的人就能喝酒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而且也是十分有害的。所以,喝酒脸白的人喝酒时要特别慎重,切不可倚仗脸白而贪杯,一定要维护自身的健康。

  酒后脸青者应滴酒不沾

  少数饮酒后面色发青的人在乙醇吸收5-10分钟内,面部感到灼热,同时面部或全身皮肤出现潮红、搏动性头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汗、口渴、胸痛、低血压、晕厥、视力模糊和神志紊乱等症状,医学上叫做“乙醛综合征”,这是乙醇氧化代谢引起显著的血乙醛水平升高之故。酒后面色青者应注意保肝肝脏,远离酒精。

  TIPS

  几种解酒误区

  浓茶解酒:“喝浓茶能解酒”是许多人最常见的看法。但实际上浓茶解酒并不全面。专家解释,浓茶中的茶多酚虽然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浓茶中的茶碱会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反而会加剧头疼。

  喝醋解酒:有人说喝醋或者喝酸的东西能解酒。专家称:“消化科的医生,最怕的就是酸性的东西。”本来酒精对胃肠黏膜刺激就不小,如果还喝醋或吃酸性的食物,加重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容易诱发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