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四成患者不需肝穿刺 抽血可知肝纤维化程度

  不必肝穿刺,只要抽一次血,近四成肝病即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曾民德教授领衔的研究成果“肝纤维化显型表达与非创伤性诊断和临床干预”,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国是“肝病大国”,乙肝患者有3000万以上,丙型肝炎、酒精性肝损伤脂肪肝等其他各种慢性肝病患者也规模巨大,相当比例的患者会逐渐进展成肝硬化,继而发生肝癌等。“其中,乙肝的肝纤维化速率是最快的。”曾民德教授告诉记者,每年仅乙肝相关死亡人数就高达30万人。

  临床上,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的必经环节,但要确诊必须进行肝活检,即在B超下做穿刺取出肝组织做病理检查,创伤大、风险高,病人因此对肝活检的接受度不高,影响了早发现、早干预。

  1999年起,仁济医院牵头全国七家医院,进行“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研究。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曾民德团队采取了与肝组织学同步的策略:对病例进行肝活检,同步进行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等113项非创伤指标的检测,两相对照分析,寻找肝纤维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在全国同行支持下,研究积累的肝活检病例达502例,是迄今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样本量,并且首次应用了先进的Kappa统计学方法,对组织学诊断进行质量控制。

  经过多年研究,研究团队从113项指标中筛选出了43项有价值的肝纤维化诊断指标,又经过优化组合“缩小范围”后证实:患者年龄、α2巨球蛋白、γ-谷胺酰转肽酶和透明质酸4项指标,是判断“有无明显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以此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肝纤维化非创诊断模型。鉴于它的临床诊断推广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模型命名为“Zeng's Model”(曾氏模型)。

  目前,这一模型已经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46家医疗机构应用证明,“特异性”和“敏感性”超过95%,可使39.5%患者不需进行肝活检即可了解其肝纤维化的状况,也便于临床动态监测肝纤维化进展。

  项目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系统阐述并证实了核苷类抗病毒药和苦参碱等在抑制纤维化、减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通过全球最大样本量(6189例)的临床多中心研究发现,经核苷类抗病毒药和氧化苦参碱的抗病毒治疗,1/3患者的肝纤维化可逆转,甚至消除。研究者据此认为,在肝纤维化早期发现的同时,重视治疗同样关键

(责任编辑:林晓)

2012-02-29 01:21:00浏览7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