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患了肝囊肿应该如何养肝

  大家都知道,春季是最适合养肝的季节。肝囊肿肝脏的一种病变,因此对于肝的养护尤为重要了。而且一年四季的养肝方法也有所不同。那么您对于养肝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肝囊肿患者如何养肝的一些方式。

  肝囊肿,通俗点说就是肝脏中的“水”。绝大多数的肝囊肿都是先天性的,即因先天发育的某些异常导致了肝囊肿形成。天性的因素少有,如在牧区,如人们染上了包囊虫病,在肝脏中便会产生寄生虫性囊肿。外伤、炎症,甚至肿瘤也可以引起肝囊肿。囊肿可以是单发的,就只一个,小至0.2厘米;也可以多到十来个、几十个,甚至也可有一个是大至几十厘米的。多发性肝囊肿病人有时还合并其他内脏的囊肿,如伴发肾囊肿囊肿及偶有囊肿、脾囊肿等。

  肝囊肿临床表现囊肿压迫部患者不敢正常进食或饱餐,挤压心脏时可以出现心衰,有的病人因为肝左叶囊肿,挤压到心脏。每天必须吸,而且因为心衰,两年没有下床。经过治疗后病人能够下地走,再不用吸氧。

  肝囊肿可以出现肝区疼痛,腹胀,有时囊肿突然增大或继发感染,可以突然腹痛加剧,或发烧

  有时上腹部可触及包块,有的病人出现腹痛呕吐黄疸

  肝囊肿是指肝脏的局部组织呈囊性肿大,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不大。体积较小时,没有明显症状,常常在腹部超声检查或腹部手术时发现,不需要治疗。

  当囊肿过大时,可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等症状,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如手术开窗引流、切除囊壁,也可经超声引导穿刺引流后,再注入水酒精使囊壁硬化,疗效均较满意。

  少数肝囊肿可出现以下状况,如囊肿破裂、囊内出血、感染或短期内生长迅速有恶变倾向等,所以,对于所有肝囊肿需要定期检查观察,必要时施行手术治疗。

  肝肿瘤是指肝细胞发生恶变,一般会出现体重减轻、疲倦、贫血、腹痛及肝肿大等症状。一经发现就需积极治疗。

  推荐治疗肝囊肿的治疗方法:

  肝囊肿属于肝脏良性病变,传统治疗方法是采用手术切除或经皮水酒精注射治疗。但对于较大肝囊肿如不留置导管,则注入酒精后有复发的可能性。经皮高浓度醋酸注射治疗方法简单,是在B超引导下,局麻后行肝囊肿穿刺,根据囊肿液多少调整醋酸浓度。运用此方法治疗肝内多发囊肿,复发率低,注射次数少,肝功能影响小,明显副作用,病人痛苦,且经济安全。

  养肝的四大要点:

  1、运动锻炼:春天多锻炼,能够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

  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春季人们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保持体内的生机。有预防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晨间锻炼最好室内进行,因为晨间的人们易吸入有毒空气和污染尘埃,特别是吸入含臭氧的空气和烟雾后,加上肝炎病人免疫力下降,极易引起炎、咳嗽和胸部不适等症状。晨练可选择附近社区的健身房、文化宫及其他文化活动室。

  2、调养精神:春季养生,情绪上要乐观,不宜抑郁或发怒,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有肝脏疾患的人,要做到心宽、心静。在繁忙浮躁和充满诱惑的尘世纷扰下,要做到“恬然不动其心”,就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

  3、防风御寒:春天乍寒乍暖,要特别注意防风御寒,不要随意增减衣服。每晚睡前可用温热水泡脚,促进脚部血液循环;同时可在睡前,喝一碗用生椒、大蒜熬制的保健汤,既驱散寒气、预防感冒,又有利于睡眠,让肝脏疾患病人吃得好、穿得暖、睡得足。

  4、合理食:

  补充优质蛋白质:春季气温变化大,冷热刺激可使人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从而容易传染或者复发疾病,这时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鸡肉和豆制品等。

  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白菜、油菜、西红柿和柑橘、柠檬等新鲜果蔬,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富含维生素E的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选择清淡食物:春季肝气最旺,而肝气旺会影响,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如多吃酸味食物,就会使肝功能偏亢,所以春季饮食适宜选择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食品;饮食应该清淡可口,少吃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肝炎病人忌吃蛋黄,因为蛋黄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胆固醇,这些都需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这样加重了肝脏负担,不利肝脏功能恢复。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蔡明花 实习编辑:柯宗兴)

2011-05-04 01:12:00浏览10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