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肝癌 中医食疗有原则

  (一)调理阴阳营养观

  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食疗活动,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乃是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所在。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明阳之所在,以平为期”。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发生疾病,究其原因,皆由于阴阳失调之故。因此,食养生、治疗与康复手段,和药物疗法、针灸、气功、按摩、导引等一样,都将调理阴阳作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质人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忌食辛辣;阴不足阳有余的老年人则忌食大热峻补之品;某些患者,如皮肤病。哮喘病人应忌食鱼等海产品发物;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总之,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另外,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使所用膳食偏寒、偏热、偏升、偏降等缺陷。例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总要配以、酒、醋类温性的调料,以防止性偏寒凉,食有损之弊。又如食用非菜助阳类蔬菜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也是为了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二)食药一体营养观

  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的性能都具有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使用食物或(和)药物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食与药同用,主要基于食物和药物的应用皆由同一理论指导,也就是食药同理。正如金代《寿亲养老书》所说:“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下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属于阴阳五行,与药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数千年来,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食药同路、食药同理、食药同用已经成为民间常识,这也是中医饮食营养学的一大特点。如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皆有补益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功,与药同用可取得相得益彰的作用。而大量食谱、菜谱、谱中也含有不少可以作为药物的食物,如枸杞子、淮山药、黄芪、当归、肉桂等,从而提高了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实习编辑:柯宗兴)

2011-04-02 00:31:00浏览6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变瘦吗
乙肝一般是指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携带者可能会变瘦,但变瘦也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1、乙型病毒性肝炎携带者乙型病毒性肝炎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肝脏没有出现损伤的情况。当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可能会影响到消化系统,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使食物堆积在胃肠道,从而出现身体变瘦的现象。建议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芹菜等。2、营养不良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健康,经常挑食、偏食,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引起营养不良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玉米等。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酸菌素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进行治疗。3、胃肠道疾病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肠炎等,也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美拉唑、法莫替丁等抑制胃酸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硫糖铝、胶体果胶铋等保护胃黏膜。4、肝硬化乙肝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可能会形成肝硬化。在患病后由于肝脏功能受到损伤,会影响到消化系统,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下降、腹泻等症状,使患者出现变瘦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等药物辅助改善,如果药物无法改善,可以在医院通过肝脏移植手术进行治疗。5、胃肠功能紊乱乙肝患者如果病情持续发展,可能会导致肝脏的代谢功能下降,使胃肠道的蠕动减慢,导致胃肠道内的食物不能及时被消化和吸收,从而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使患者出现变瘦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乳酸菌素片等药物辅助改善。如果患者在患病期间饮酒,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导致病情加重。因此,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患病期间要避免饮酒。患者还要注意避免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也要避免进行性生活,否则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概率。乙型病毒性肝炎携带者还要注意定期去医院复查。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