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认识甲乙丙戊肝 科学防治肝病

  一、阳春三月防止甲型、戊型肝炎病从口入

  甲、戊型肝炎病毒都是RNA病毒。传染源为急性患者和隐形感染者。粪——口感染是甲型、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甲型肝炎潜伏期为2-6周,平均4周,戊型肝炎潜伏期为2-9周,平均6周。带病毒的粪便污染饮用水、食物,玩具,特别是未煮熟的蔬菜或壳类水产品均可引起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1988年上海市由于食用来自浙江受粪便污染未煮熟毛蚶引起建国以来最大一次甲肝流行,4个月内发病31万例。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一起水源性戊型肝炎流行,报告119280人发病,发病率2.9%,死亡707例。十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谭华炳

  甲型、戊型肝炎病毒以隐性感染为主,无临床症状。甲型肝炎儿童多见,戊型肝炎中青年居多,老年患者(>60岁)占18.9%。以急性黄疸型为主,伴有发热乏力厌食上腹不适、尿色加深等。戊型肝炎肝肿大较甲肝少见,淤胆、皮肤瘙痒、灰白便较甲肝多见;亚急性重型和急性淤胆型较甲肝多见,孕妇罹患率高,妊娠晚期病死率高达20.96%。甲型、戊型肝炎多为自限性。甲型肝炎为持久免疫。戊型肝炎无终身免疫作用。

  减少外出就餐,不喝生水,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肉类、贝壳类海产品应煮熟烧透,不吃半生不熟的羊肉串等烧烤食品,不在不卫生的摊点吃饭;聚餐时提倡用公筷、公匙,最好实行分餐制;加工凉、热菜的工具、容器要分开,及时消毒处理;饭前便后洗手,食具、茶具和生活用具要经常消毒,是预防的关键。消灭可传播甲、戊肝的媒介昆虫、如苍蝇与蟑螂。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实行隔离和消毒,并及时报告疫情。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肝区疼痛等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注射疫苗,抗HAVIgG阴性者,接种甲肝疫苗,主要用于幼儿、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需接种,因其携带来自母体的抗体。接种后免疫期至少5年。对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和儿童,注射16%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二、认识乙肝五四三

  了解常识“五要求”。一要了解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和“大三阳”、“小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无症状、体征,乙肝病毒DNA(HBVDNA)定量大于500copy/ml,“大三阳”和少部分“小三阳”属于此类,表明有传染性。表面抗原携带是指无症状、体征,HBVDNA定量小于500copy/ml,包含大部分“小三阳”和其他类型的“两对半”组合,表明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小。“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是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性。“小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e抗抗体、核心抗体阳性,根据乙肝病毒定量确定是病毒携带者或表面抗原携带者,有无传染性依此而定。二要认识乙肝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体液、母婴传播途径,其他途径罕见,因此,日常生活不会传播“乙肝”。三要对乙肝携带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是乙肝携带者要知道绝大多数携带者可以“终身”和乙肝和平相处,坚信我就是绝大多数的一员,对保持良好心态是十分必要的;战术上重视就是要知道有少部分携带者会发展为肝炎、肝衰竭(以前常说的重肝、亚重肝)、肝硬化、肝癌,必须规范监测。四要知道乙肝不具有终身免疫能力,必须定期注射疫苗强化,一般3~5年强化一次;低水平的乙肝抗体不具有抵抗乙肝的能力。乙肝病毒携带者家属常规检查乙肝标志物,并按规定接种乙肝疫苗。五要了解中医药防治乙肝“有效但不神奇”,中医药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乙肝也不例外,但中医药决不是“神药”,不可能象有些宣传说得那样,只有中医药可以“挖根”,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要相信偏方、秘方。

  规范监测“五人群”。一是乙肝相关患者,每月医院复诊一次。二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有尿黄、乏力、纳差等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无症状者,每3至6月查肝功能、HBVDNA一次,每年查肝胆脾彩超一次。三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每年查肝功能、HBVDNA、肝胆脾彩超一次。四是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每3月查肝功能、HBVDNA、肝胆脾彩超、甲胎蛋白一次,必要时需做上腹部CT或MRI。五是即将结婚者和孕妇。母婴传播是国人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在乙肝传播中有重要地位。对准备结婚的双方,进行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查,必要时进行HBVDNA检查,及时、规范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一部分性传播、母婴传播。乙肝携带不是怀孕禁忌,肝功能异常是怀孕的禁忌。怀孕前检测HBVDNA、肝功能极为重要。对乙肝携带母婴实施母婴阻断技术,几乎可以完全阻断母婴传播。

  良好习惯“四注意”。一要注意锻炼增强体质,锻炼以小运动量为主,如太极拳、散步、练气功等,不要剧烈运动。二要禁酒限烟,营养均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蘑菇、酵母、蛋类、全谷类、牛奶、大豆、番茄等。三要合理睡眠,不要熬夜。四是有其他疾病服药时要注意征求肝病医师的意见。

  科学防治“三句话”。一是绝大多数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治疗,仅有极少部分乙肝携带者需要治疗。这些人包括有症状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彩超动态观察有改变者、肝穿活检证实有活动性炎症者,许多无肝炎病史的肝硬化患者均由这类患者产生。对有相对适应症的携带者进行肝穿活检,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二是全世界没有绝对有效的病毒转阴药物。抗病毒治疗指征非常严格,需要专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不可滥用。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只会增加乙肝病毒耐药,增加经济负担,增加药物副作用,不会增加疗效。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治疗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三是不要将乙肝携带者肝功能异常都当成慢性乙肝,要注意和脂肪肝肝功能异常鉴别。当前脂肪肝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已经占肝功能异常的40%以上,乙肝携带者并脂肪肝的几率急剧上升,对此类患者使用抗病毒治疗效果不好,而针对脂肪肝治疗效果好。

  勿信谎言“三常识”。乙肝携带者只要了解以下几个常识,就可以识别“谎言”。一是乙肝是乙类传染病,传播途径特殊,不会暴发流行,国家对乙肝实行“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在预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没有在治疗方面进行投入。二是中医药对乙肝有效,但没有证据证明能“挖根”。三是“乙肝转阴”是世界性难题,小诊所不可能破解,“江湖游医”更不能破解。

  了解以上常识,就可以识别广播、电视、公交车、传单里的虚假广告。“××基金会”“××中医药学会”更是子虚乌有。

  乙肝患者和乙肝携带者千万不要相信神医、祖传秘方、民间偏方之类的谎言,要提防伪装很隐秘、诱你上钩的软广告,在这方面,已经有无数血的教训,要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避免血汗钱被骗并伤害身体的“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力求心理平衡、心态稳定,定期到正规医院咨询检查,切忌乱用药物治疗。

  三、“无声的肝脏杀手”——丙肝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肝脏引起的疾病。丙型肝炎通常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转为慢性后,多数人在长时间内也没有症状,因此,丙型肝炎被称为“无声的肝脏杀手”。丙型肝炎10%~30%可发展为肝硬化;1%~7%肝硬化患者会演变为肝癌;许多丙型肝炎以肝硬化、肝癌为首发症状。丙型肝炎病毒为RNA病毒,患者是传染源。

  今年是丙型肝炎病毒发现21周年。2009年全球有1.8亿人患丙肝,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4倍。丙型肝炎相关肝病引起的死亡人数每10年上升一倍;丙型肝炎是全球死亡率第十的传染性疾病,是中国死亡率第五的传染性疾病。中国丙型肝炎感染率约占3.2%,在经血及性传播的传染病中占第二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丙型肝炎的传染途径包括:⑴输血及血制品传播;⑵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⑶生活密切接触传播;⑷性传播;⑸母婴传播的几率为10%。

  目前,没有预防丙型肝炎的疫苗,个人防护及病人的及时治疗显得犹为重要。洁身自好、远离毒品、慎用血液制品是预防的关键。对高危人群定期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治疗丙型肝炎是预防丙型肝炎慢性化,并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的关键。丙型肝炎及早、规范用药,60%~70%是可以治愈的。

  检查包括:⑴肝功能检测了解有无肝功能损害;⑵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可初步筛选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⑶丙肝基因(HCV-RNA)定性试验确诊。由于HCV体液含量低,一次检测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应动态观察。

(实习编辑:李杏)

63
2010-09-20 05:46:00浏览40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