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局部表现,恶性肿瘤更是存在着来势凶猛、难以觉察、逃避免疫监控等特性。肝癌作为恶性肿瘤之首,其杀伤力、致死率居高不下。我国的中医药理论基础雄厚、用药广泛,只要辨证合理用药,确有良好的疗效。
中医防治“肝癌”显优势
主要表现在:
一、最大限度地保护肝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其任务相当艰巨,参与机体的各种消化代谢、吸收利用活动。一旦肝功能异常会出现糖代谢、蛋白代谢、脂肪代射等一系列紊乱。大部分肝癌病人均死于肝功能衰竭或因肝功能异常导致门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中药治疗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恢复保护肝脏,重点不着眼于瘤体而在于症状的改善。症状好转,瘤体自然稳定或缩小
二、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
大部分肝癌病人脾功能亢进是肝癌病人最严重的并发症,它可引起造血机制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加上门脉高压,致使胃底静脉高度曲张,极易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肝功异常还会出现蛋白合成不足,出现低蛋白,引起大量腹水。肿瘤压迫还会出现胆汁排泄障碍,引起黄疸等。利用中药的健脾理气、消导、软坚散结等特点进行治疗均能达到使AFP下降、肝功能正常,增加吞噬细胞、T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的疗效,促进病人饮食量的增加,消除腹水、祛除黄疸,控制瘤体的继续生长。
三、最大范围地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
癌症目前仍为世界顽症。一个正规医院的医生,没有谁敢称治愈,但是,针对肝癌发病部位的血供丰富、双套供血、转移快、生长迅速的特点,中医从外围症状着眼,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解除了病人诸多由原发灶引起的症状。通过中医治疗的病人一般不疼痛、腹水消失、肝功能降至正常、黄疸消退,达到“带瘤生存”目的。原本生存在3~6个月的病人能延至1~3年,甚至更长,而且病人能自理,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肝癌中医食疗原则
(一)调理阴阳营养观
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疗活动,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乃是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所在。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明阳之所在,以平为期”。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发生疾病,究其原因,皆由于阴阳失调之故。因此,饮食养生、治疗与康复手段,和药物疗法、针灸、气功、按摩、导引等一样,都将调理阴阳作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质人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忌食辛辣;阴不足阳有余的老年人则忌食大热峻补之品;某些患者,如皮肤病。哮喘病人应忌食虾鱼等海产品发物;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总之,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另外,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使所用膳食无偏寒、偏热、偏升、偏降等缺陷。例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总要配以姜、葱、酒、醋类温性的调料,以防止性偏寒凉,食后有损脾胃之弊。又如食用非菜助阳类蔬菜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也是为了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二)食药一体营养观
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的性能都具有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使用食物或(和)药物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食与药同用,主要基于食物和药物的应用皆由同一理论指导,也就是食药同理。正如金代《寿亲养老书》所说:“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下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属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数千年来,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食药同路、食药同理、食药同用已经成为民间常识,这也是中医饮食营养学的一大特点。如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皆有补益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功,与药同用可取得相得益彰的作用。而大量食谱、菜谱、茶谱中也含有不少可以作为药物的食物,如枸杞子、淮山药、黄芪、当归、肉桂等,从而提高了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肝癌病人在治疗中或治疗后的康复阶段,大多有全身乏力,神疲体倦,或腰腿酸软等体质虚弱症状。故在运动方面应适当,不要过于剧烈和疲劳,剧烈的活动对肝癌病人是有害的,要防止碰撞、损伤造成出血的危险,所以跑步、打球、游泳、爬山等剧烈运动对肝癌患者不宜。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