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主要传染源是感染麻风分歧杆菌的患者。

麻风分歧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人体后,在体内繁殖并形成局部感染灶。这些细菌能够产生一种蛋白酶,称为麻风杆菌溶菌酶,该酶能分解宿主组织中的结核样酸,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麻风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斑块、周围神经粗大、感觉减退或丧失等。此外,还可能出现皮肤萎缩、毛发脱落以及关节畸形等症状。
常用的麻风病诊断方法包括皮肤涂片找抗酸杆菌、核酸扩增试验和皮肤活检。其中,皮肤涂片找抗酸杆菌是最直接的方法,可快速确定是否存在麻风分歧杆菌;而核酸扩增试验则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技术,可在无菌条件下检测到极少量的细菌DNA。麻风病的治疗通常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如利福平、异烟肼等药物联合使用。早期发现和规范化的多药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减少残疾发生。
为预防麻风病,应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特别是身体部位间的长时间接触。若怀疑自己可能受到感染,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