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蛋肉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饮食 > 鱼蛋肉

吃鱼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中毒

举报/反馈
2008-06-27 17:07:0039健康网社区

  提防毒素,享受美味的鱼吃过河豚不死,就有免疫力

  珠海市南水镇一名57岁的妇女,明知河豚鱼有剧毒,却因其鱼肉鲜美“铤而走险”,终于中毒身亡。据称,她的家人都知道河豚有毒,但由于她喜欢吃,之前吃过多次也没有中毒,所以就没有阻止她。但以前她只吃鱼肉,这次却把鱼肝也吃了,结果就出事了。有些人相信民间一种说法:“如果第一次吃河豚没有中毒,身体就会产生免疫力,以后便可以照吃无碍。”

  医生点评:河豚体内的有毒成分为河豚毒素,煮沸、盐腌、日晒均难以将其破坏。河豚的肝、脾、胃、卵细胞、卵巢、睾丸、皮肤以及血液均含有毒素,其中以卵细胞和卵巢的毒性最大,肝脏次之。洗净的新鲜鱼肉一般不舍毒素,但若鱼死后较久,毒素可以从内脏渗入肌肉。因此,即使只吃鱼肉,仍有中毒可能。河豚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开始症状为身体麻木,血压急剧下降,最后出现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致死,重症者可于发病后30分钟内死亡。吃河豚会产生免疫力的说法也纯属无稽之谈,每一次吃河豚都有丧命的危险。一般的家庭烹调方法无法将毒素去除,建议市民不要食用,而且要提高识别能力,防止误食。

  雪卡毒素中毒,深海鱼不一定安全

  阳江市的蔡先生与人合买了一条7.5公斤的深海鱼,并分得鱼腩及内脏1.25公斤,当晚一家三口和店内四名员工进食后,相继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头晕、嘴边发麻、四肢乏力、下肢痹痛等中毒症状,七人经医院救治后痊愈出院。奇怪的足,与蔡先生合买这条鱼的其他人进食后却没有出现中毒症状。根据蔡先生等人的症状,医生推断为雪卡毒索中毒,中毒的原因可能与吃了鱼的内脏有关。

  医生点评:雪卡毒素是一种由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神经毒素,黏附在海藻或死去的珊瑚表面。一些深海鱼包括红斑、老虎斑、东星斑、西星斑、豹星斑、杉斑、燕尾星斑、老鼠斑、蓝瓜子斑、苏眉、龙趸等,在进食了黏附有雪卡毒素的海藻后,内脏和肌肉就会蓄积雪卡毒素,尤以内脏蓄积量最高。雪卡毒素能抵受高温,煮熟也不能除去。为安全起见,吃深海鱼前一定要把内脏尤其是卵巢剔除干净。鱼的体积越大,可能含有的毒素就越多。所以,吃“小鱼”一般比吃“大鱼”安全。食用时,还要避免同时喝酒及吃花生或豆类食物,以免加重中毒程度。如果食用深海鱼后出现身体不适,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用鱼胆“凉血”,使不得

  “贸然吞食一个鱼胆,花费了10多万元救命。”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可这是发生在广西藤县的一个真实故事。唐某宰杀了一条草鱼,他看见鱼胆很大,又想起人们常说“胆能凉血”,而且他正好觉得自己体内有点“热气”,就想用鱼胆“凉”一下。于是,就把整个鱼胆生吞下肚。很快,唐某出现胸闷、呕吐等不良反应,他以为这是鱼胆在体内的“磨合”,就没放在心上,直到出现发烧、尿血等症状,他才到医院检查。医生发现,唐某的肝、肾等多个器官都出现中毒症状,须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最后,唐某花费了10多万元,才侥幸保住性命。

  医生点评:大多数淡水鱼的鱼胆中都有毒性物质,如青鱼、草鱼、鳙鱼、鲳鱼、包头鱼、白鲫等。鱼胆不论生吞、熟食、冲酒服均可造成中毒,而且鱼越大,吞服的胆汁越多,中毒越严重。鱼胆的毒性成分主要有氢氰酸、胆盐和组胺。氢氰酸可造成细胞缺氧窒息,还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使人呼吸麻痹而死。组胺则通过变态反应损伤内脏。鱼胆汁经胃肠道吸收后,先进入肝脏,再由肾脏排出,中毒者多会发生急性肾衰竭和肝损害,可危及生命。鱼胆作为药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临床试验证实,所以,不可盲目听信偏方,“以身试胆”。

  含组氨酸较多的鱼。易腐败变质

  又到年末,正是养鱼户们忙着收获的时候。张大伯请来亲戚朋友帮忙干塘抓鱼,他们在塘底捕到一条罕见的大鲤鱼,圆圆的身子,足足有30斤,可能是去年干塘时的漏网之鱼。大家都说肯定很鲜美,要美餐一顿。由于当晚到酒楼吃饭,鲤鱼就留到第二天吃。但到了第二天中午,张大伯闻到鱼有点腥臭味,但想着天冷应该不会坏,烹调时多加点香辣调味料就好了。当晚一大桌人吃着喷香的鱼肉都很开心,可是吃完饭还不到l小时,8岁的小孙子便出现头晕、头痛、腹痛等症状。随后不久,所有人都出现了类似症状,全都进了医院。经诊断,造成这次事件的原因,是吃了不新鲜的鲤鱼引起食物中毒。

  医生点评:有些鱼含有较多的组氨酸,常见于海产鱼中的青皮红鱼类,如竹夹鱼、金枪鱼、秋刀鱼、沙丁鱼、朝鲜方鱼、鲐鱼等;河产鱼主要见于鲤鱼。当鱼不新鲜或变得腐败时,细菌大量生长繁殖,鱼体内组胺生成增多,使人食用后发生组胺中毒。中毒者往往出现皮肤潮红、胸闷、呼吸急促,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荨麻疹、口唇水肿、呼吸困难及瞳孔散大。鲜鱼存放不当极易腐败变质,因此,应尽量保证在冷冻条件下保存鱼类。

  畸形鱼、“煤油味”鱼,中毒不浅

  深圳市一家酒楼的雅间内,曾有四位正津津有味吃着鱼头的食客突然相继昏迷,被急送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据医师说,罪魁祸首就是酒楼的特色菜——鱼头宴。原来,他们所吃的鱼头内含有很强的有机毒素等有害化学成分。

  医生点评:鱼类常因生活水域被污染,使其体内含有较多重金属(如汞、镉、铬、砷、铅等)、农药和病原微生物。鱼头血管多,脂肪含量高,因此聚集的有害物质更多。食用受污染的鱼可导致汞中毒、镉中毒、铅中毒和其他污染物中毒的发生。因此,应对所食鱼的来源有所了解,不吃受到严重污染的水域中生长的鱼,不吃头大、身瘦、尾小的畸形鱼,不吃眼睛浑浊或向外鼓起的鱼。烹调或食用时若发现鱼有煤油味、火药味、杏仁味,以及类似氨水味、农药味等不正常的气味时,一定要将其丢弃,不要舍不得。此外,烹制鱼头时,一定要将其煮熟、煮透,以确保健康。

  防孔雀石绿,可多选择“粗生”鱼

  有一位朋友经常抱怨:“现在到了菜市场都不知买什么好,以前天天吃鱼,现在连鱼都不能吃了,难道要吃素吗?”确实,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孔雀石绿事件,使得很多人都不敢吃鱼了。

  医生点评:孔雀石绿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既是杀真菌荆,又是染料,长期以来,渔民都用它来预防鱼的水霉病、鳃霉病、小瓜虫病。为了让鳞片受损的鱼延长生命,在运输过程和存放鱼的池内,也常使用孔雀石绿科研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高残留的特点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不良反应。许多国家均将孔雀石绿列为水产养殖禁用药物。我国于2002年5月也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但是,因为孔雀石绿价格便宜,其治疗水霉病等的功效也是其他药物不能“替代”的,所以,利益驱动使得孔雀石绿并没有退出渔业市场。虽然在一些鱼类中发现问题,但是我们不必因此而不吃鱼,因为还有很多品种的鱼是没有问题的。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粗生”的鱼,如四大家鱼:草鱼(广东俗称鲩鱼)、青鱼、鲢鱼、鳙鱼,以及海鱼,因为“粗生”的鱼生命力强,不容易生病,而且价钱便宜,饲养和运输过程中使用孔雀石绿的机会较少,而海鱼不是养殖鱼类,可以较为放心。

(责任编辑:曾慧)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