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饮食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饮食 > 日常饮食

“富贵病” 营养惹的祸?

举报/反馈
2010-06-11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近年来,流行一个时髦的词汇“富贵病”,它指的是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在内的一系列慢性疾病。应该说,“富贵病”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称谓,其所谓“富贵”者,更多的是代表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即包括饮食不均衡、很少运动、工作精神压力大、心理失衡、酗酒、吸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致病,同时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这两点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医学界的共识。可惜的是,专业人士的共识尚未真正成为普通大众的共识,很多人还在继续着他们原先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已经、正在或即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请看看下面这些令人不安的调查数据: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病人数在迅速上升。其中,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达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了31%,患病人数约增加7000多万;高血脂的患病率为18.6%,估计患病人数达到了1.6亿;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全国目前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异常。英国著名的Lancet医学杂志的研究报告更是明确提出,2000年全球早逝群体中有47%源于饮食失衡。

  与之相反,如果我们真正建立起以合理膳食为基础的健康生活方式,全球人均寿命将在今天的基础上平均增加9岁,其中,发达国家平均增加4岁,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可增加近16岁!

  从表面上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慢性疾病,有着各自不同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然而当我们从实质上分析,上述疾病从某种角度看实际上是一回事:大多以肥胖或体重超标为基础,并且患有其中一种疾病者,患其他疾病的风险增大很多倍。

  调查显示,在北京市各大医院心内科纠正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中,25%的病人同时伴有糖尿病;而在众多的糖尿病患者中,仅有不到10%是单纯的糖尿病,而40%的患者并发高血压或高脂血症中的一项,50%的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因此,对其中任何一种疾病的预防,均应从对上述疾病联合预防的角度加以考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这里面,营养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富贵病”并非营养惹的祸

  很多人关注“营养”,但未见得真正懂得“营养”。很多人被告知患了“富贵病”或者“营养过度”了,仿佛都是“营养”惹的祸,营养治疗也就成为“限制营养,减少进食”的代名词了,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观念误区。

  营养实际上是人体由外界获取养分的过程。这个过程以食物为媒介。

  让我们先看看食物的功效:

  食物供给我们维持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像汽车跑动需要汽油,空调送冷需要电力一样。人体也像一台机器,需要食物的营养来运转,站、走、睡觉、读书都需要食物的能量来提供。

  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如骨骼、肌肉、牙齿、血液,它们的生长发育也需要食物提供“建筑原料”,各种组织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修补,也需要食物提供原料。

  与此同时,食物还参与了维持正常的渗透压、酸碱平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活动,保持机体正常运转。

  人的一生,以70岁寿命计算,包括饮水在内,共计摄入接近60吨的食物。如此巨大的膳食库足以改变人的健康走向。合理饮食,有益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情趣。

  可以说,成也食物,败也食物。

  贴心提示

  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等。这些营养素来自5大类食物中,即:第1类是谷薯类,如米、面、玉米、红薯等,是人体最经济的能量来源;第2类是蔬菜水果类,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第3类是动物性食物,如肉、蛋、鱼、禽、奶等,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第4类是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腐干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第5类是能量性食物,如食糖、酒、油脂、硬果类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

  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每日应选用5大类食物,并保证约30种不同的食物。

  能量不平衡,疾病缠上身

  如同汽车行驶需要燃料作动力一样,人类一切生命活动也需要能量作动力。可以说,没有能量就没有生命。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内,并通过“植物-动物-人”的食物链进入人体。能量本身不是营养素,它是由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经过分解代谢所释放出来的。

  食物释放出的能量用来维持体温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细胞的生长、繁殖和自我更新,营养物质的运输、代谢,废物的排除等等都需要能量。即使在睡眠时,呼吸、消化、内分泌、循环系统的生命活动也需要消耗能量。

  在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中,脂肪的单位产能量最大,每克脂肪产热9千卡;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则均为4千卡/克。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则承担了能量提供的主要任务,这是因为蛋白质虽然也可用来供能,但由于其构成身体及组成生命活性物质(如各种酶、抗体等)的重要职责和它在体内有限的含量,应尽量使它受到保护,而不是被作为能量“燃烧”而消耗。

  因此,三大产热营养素应有一个合适的比例。按中国人的膳食习惯和特点,蛋白质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为10%~15%,脂肪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为25%~30%,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为55%~60% 。

  能量总是在摄入量与消耗量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称为能量平衡,评价体内能量平衡的公式可表述为:能量平衡=摄入能量-消耗能量。

  ●能量“正”平衡: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即能量过剩,并可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沉积。

  ●能量“负”平衡:摄入能量小于消耗能量,这就是所谓“入不敷出”,这时体内储存的脂肪会被“动员”起来提供能量,体重就会因此而减轻。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应使能量的摄入量与消耗量大体持平。

  如果能量长期不足,体内将逐渐损耗储备的糖原、脂肪直至肌肉;而体形偏胖者则多属于能量摄入过多或活动量过小,剩余能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沉积,形成中心性肥胖或超重。

  贴心提示

  能量不足可导致骨骼肌退化、贫血神经衰弱、抵抗力下降等;能量过剩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胆石症、痛风等。

  如何计算食物中的能量?

  食物能量计算可分为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记录每天摄取食物的种类与数量,包括摄入所有的食物如谷类、薯类、蔬菜、水果、饮料、甜食、肉类、蛋类、豆制品、奶及奶制品类、油脂类、硬果类、零食类等。

  第二步:估算或称量食物的具体的数量有多少,例如1袋奶,2两苹果、1盒豆腐,1个鸡蛋等。

  第三步:可查找《食物成分表》,按照所吃的各种食物的能量进行相加,所得结果即为每日总的能量摄入量。《食物成分表》由我国营养学会编著,极具权威性。为求准确,可连续计算3天或5天的能量(最好包含一天的节假日)摄入数值,然后求其平均值。如果您觉得太复杂,也可以去医院的营养门诊进行咨询。

(实习编辑:张曼)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