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JAMA子刊:妊娠早期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增加新生儿畸形风险!

怀孕期间发生疼痛很常见。除了通常影响育龄妇女的疼痛原因之外,孕妇还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韧带松弛和体重增加等,后者都可能诱发甚至加重一系列疼痛状况。因此,在怀孕期间,包括阿片类药物在内的镇痛药也经常被使用。

曾有研究就美国全国范围进行统计,数据表明,约22%的医疗补助受益人和14%的商业保险受益人在怀孕期间使用过至少一种阿片类处方药物。在欧洲国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怀孕期间使用阿片类药物的频率虽然低于美国,但比例也不低(在大多数研究人群中约为5%)。

JAMA子刊:妊娠早期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增加新生儿畸形风险!


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建议,应优先考虑其他疼痛管理策略,以避免或尽量减少妊娠期间的阿片类药物暴露。然而,阿片类药物的普遍使用仍在继续,据推测是因为治疗的好处被认为超过了对母亲和婴儿的伤害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阿片类药物可能具有致畸作用,但目前的证据仍十分有限且相互矛盾。不久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一项meta分析发现,以往有关阿片类药物至畸的相关研究大多认为与先天性畸形、心血管畸形、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脊柱裂、口腔裂和马蹄内翻足等疾病的总体风险增加有关。

为了全面评价怀孕期间母亲使用处方阿片类药物(不包括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与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近期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给出了答案。

这项基于人口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估了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罗得岛医疗补助索赔和活产的生命统计数据。在研究期间有活产,但没有癌症或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的妇女,从怀孕前3个月到怀孕结束进行了跟踪。研究的主要结果是所有先天性畸形的发生。

在纳入的12424例妊娠事件中,891名母亲(7.2%)在怀孕期间接受了处方阿片类药物,3153名婴儿(25.4%)被诊断为重度或轻度先天性畸形。比较处方阿片类药物暴露与无暴露,没有观察到在第1个月有阿片类药物暴露的婴儿有重大出生缺陷的额外风险(RR=1.40;95%CI,0.84-2. 34)。

但在第3个月发现阿片类药物使用会增加总体轻度出生缺陷的风险(RR=1.26;95% CI,1.04-1.53),在第2个月(RR=1.50;95% CI,1.10-2.03)和第3个月(RR=1.65;95% CI,1.23-2.22)分别可以发现肌肉骨骼系统的轻微出生缺陷。

同时,阿片类药物对轻度急性的影响还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第2个月(RR=3.01;95%CI,1.80-5.03)和第3个月的羟考酮(RR=2.43;95%CI,1.37-4.02)使用明显与臀部畸形、多趾畸形和其他特定的臀部先天性畸形相关。

综上,妊娠早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有较高的后代轻度先天性畸形风险,且存在剂量依赖性。

参考文献:

Wen X, Belviso N, Murray E, Lewkowitz AK, Ward KE, Meador KJ. Association of Gestational Opioid Exposure and Risk of Major and Minor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JAMA Netw Open. 2021;4(4):e21570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5708

2021-05-17 06:01:17浏览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特应性皮炎是过敏性皮炎吗
特应性皮炎并不完全等同于过敏性皮炎,虽二者存在部分相似之处,都与过敏反应相关,但在疾病特点、发病机制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过敏性皮炎通常是皮肤接触特定过敏原后,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的炎症反应。比如接触化妆品、金属饰品等,接触部位会很快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去除过敏原并适当治疗后,症状往往能较快缓解。而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遗传倾向。患者常有皮肤干燥、剧烈瘙痒等表现,皮疹形态多样,可呈湿疹样改变,好发于肘窝、腘窝、面部等部位,病情易反复,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从疾病呈现的特点来看,与一般过敏性皮炎有显著不同。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相对直接,主要是免疫系统将外界接触的过敏原识别为有害物质,进而启动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出现炎症症状。而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除了过敏因素外,还涉及遗传因素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缺陷。患者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降低,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使得外界过敏原、刺激物更易侵入皮肤,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同时,患者体内的免疫调节失衡,Th2细胞因子过度表达,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这种多因素交织的发病机制与单纯由接触过敏原引发的过敏性皮炎存在本质区别。若怀疑患有特应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皮肤检查及过敏原检测等明确诊断。日常做好皮肤护理,使用温和保湿产品,修复皮肤屏障。同时,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重度特应性皮炎能治好吗
重度特应性皮炎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与管理,病情可以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能大幅提升,但目前难以完全根治。重度特应性皮炎具有复杂的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等多方面因素,这使得彻底治愈几率较低。从遗传角度看,患者往往具有特定的基因缺陷,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先天不足。皮肤无法有效阻挡外界过敏原、刺激物的入侵,水分也更容易流失,使得皮肤长期处于易敏状态。这种遗传因素造成的皮肤问题难以通过常规治疗得到根本纠正,即便病情缓解,遗传缺陷依然存在,疾病随时可能复发。在免疫方面,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免疫失衡,免疫系统过度活跃,使其可能对环境中的普通物质如尘螨、花粉等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皮肤,释放如白细胞介素等多种炎症介质,引发剧烈瘙痒、红斑、渗出、苔藓样变等严重症状。而且这种免疫紊乱是全身性的,持续存在于患者体内。虽然现有的治疗手段如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他克莫司等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免疫失衡状态。一旦停止治疗,免疫系统很可能再次失衡,导致病情反复,难以实现彻底治愈。若患有重度特应性皮炎,建议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按量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日常注重皮肤护理,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浴后及时涂抹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修复皮肤屏障。另外,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定期清洁居住环境、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饲养宠物等。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重度特应性皮炎什么意思
重度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皮疹为主要表现,且症状严重,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重度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患者往往具有特应性体质,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使皮肤屏障功能先天薄弱,更易受到外界刺激物与过敏原的侵袭。其次,免疫系统失衡也是关键环节,当皮肤接触外界过敏原、微生物等刺激后,免疫细胞被过度激活,会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组胺等,引发皮肤炎症反应。同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尘螨、动物毛发等持续刺激皮肤,也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发展为重度状态。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干燥情况严重,犹如鱼鳞状,伴有广泛且密集的湿疹样皮疹,可遍布全身,尤其在四肢屈侧、颈部、面部等部位更为明显。皮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渗出,进而结痂。瘙痒感极为剧烈,常令患者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睡眠与日常活动,导致患者精神状态不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搔抓还会使皮肤增厚、苔藓化,形成典型的特应性面容,如眼周黑眼圈、下睑缘外翻等,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外貌与社交生活。重度特应性皮炎药物治疗方面,对于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缓解,如氯雷他定。病情严重时,还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注意事项皮肤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沐浴露,选择温和、无香料的清洁产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洗完澡后应立即涂抹保湿剂,锁住皮肤水分,每天至少涂抹2-3次。环境控制: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织物,减少尘螨滋生。尽量避免接触宠物毛发、花粉等过敏原,在花粉季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减少外出活动。饮食调整: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可记录饮食日记,观察进食后皮肤症状变化,若发现某种食物会加重病情,应避免食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