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Circulation:警惕!孕期6种常见并发症或让后续心血管健康“亮红灯”!

对许多女性来说,生育意味着体重增加——几乎有四分之一的妇女在分娩后1~2年内体重比怀孕前大幅增加(>4.5kg)。尤其是对于爱美的女士,这种体重增加不仅意味着身材变形,更是会增加日后肥胖的风险,而肥胖是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此外,产后额外的体重可能导致腹部脂肪比例增加,而腹部脂肪与不良心血管健康高度相关。因此,孕产妇在整个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可能对妇女的长期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这可能也是目前生育率走低的其中一个原因。

警惕!孕期6种常见并发症或让后续心血管健康“亮红灯”!


早期预防或治疗危险因素可以预防CVD。因此,如果人们能提早识别这些风险因素,并将相关知识用于其中,将明显改善健康状况。其中,不良妊娠结果可以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窗口

大约10%到15%的孕妇会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即产妇或胎儿的并发症。为了改善对妇女的心血管健康,美国心脏协会(AHA)的最新科学声明强调了应警惕6种妊娠并发症——它们预示着日后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增加。

声明中包括的6项“红旗事件”分别是: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小于胎龄儿(SGA,出生时体重低于同孕龄新生儿第10百分位数)、胎盘早剥和流产。

这份发表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的声明不仅详细介绍了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而且还提供了关于改变生活方式和种族背景对经历这些不良妊娠结局的妇女的CVD风险的影响的观点。

1.怀孕期高血压——定义为在怀孕20周后,以前血压正常的妇女在怀孕期间的血压≥140/90mmHg——使妇女日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67%,中风的几率增加83%。同时,中重度先兆子痫(怀孕期间的高血压加上肝脏、肾脏或其他重要器官受损的迹象)与后续的CVD风险高2.7倍有关。

2.妊娠糖尿病(怀孕期间新发的2型糖尿病)使妇女患CVD的风险增加68%,并使妊娠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0倍。

3.早产(在37周前分娩)使得CVD的风险翻倍,并与以后的心脏病、中风和其它CVD密切相关。

4.胎盘早剥(分娩前胎盘与子宫分离)与CVD的风险增加82%有关。

5.流产(婴儿在分娩前死亡)使得CVD风险加倍。

"在遭遇不良妊娠结局的妇女中采用心脏健康的饮食、健康的睡眠模式和增加体育活动,应该从怀孕期间开始,并在产后继续进行。这些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科学声明撰写委员会主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血管教授Parikh说。

研究表明,怀孕前三年的健康饮食模式与怀孕并发症的风险降低有关。为此,声明还指出,健康的饮食可以改善所有妇女的心血管健康。此外,母乳喂养可能会降低妇女以后的CVD和代谢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的风险。

同时,该声明中还包括一张图表,详细说明了孕妇理想的心血管检查时间表。该图表建议在产后6周、8-12周、6个月和1年时对CVD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生活方式咨询。

综上,如果孕产妇有任何上述不良妊娠结局,应在产后进行密切的血压监测、2型糖尿病和脂质筛查、采取更强化的危险因素调整措施和CVD预防建议。

参考文献: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Unique Opportuniti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Wome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1 Mar 29:CIR0000000000000961.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0961.

2021-04-30 06:04:12浏览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特应性皮炎是过敏性皮炎吗
特应性皮炎并不完全等同于过敏性皮炎,虽二者存在部分相似之处,都与过敏反应相关,但在疾病特点、发病机制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过敏性皮炎通常是皮肤接触特定过敏原后,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的炎症反应。比如接触化妆品、金属饰品等,接触部位会很快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去除过敏原并适当治疗后,症状往往能较快缓解。而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遗传倾向。患者常有皮肤干燥、剧烈瘙痒等表现,皮疹形态多样,可呈湿疹样改变,好发于肘窝、腘窝、面部等部位,病情易反复,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从疾病呈现的特点来看,与一般过敏性皮炎有显著不同。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相对直接,主要是免疫系统将外界接触的过敏原识别为有害物质,进而启动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出现炎症症状。而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除了过敏因素外,还涉及遗传因素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缺陷。患者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降低,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使得外界过敏原、刺激物更易侵入皮肤,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同时,患者体内的免疫调节失衡,Th2细胞因子过度表达,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这种多因素交织的发病机制与单纯由接触过敏原引发的过敏性皮炎存在本质区别。若怀疑患有特应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皮肤检查及过敏原检测等明确诊断。日常做好皮肤护理,使用温和保湿产品,修复皮肤屏障。同时,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重度特应性皮炎能治好吗
重度特应性皮炎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与管理,病情可以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能大幅提升,但目前难以完全根治。重度特应性皮炎具有复杂的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等多方面因素,这使得彻底治愈几率较低。从遗传角度看,患者往往具有特定的基因缺陷,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先天不足。皮肤无法有效阻挡外界过敏原、刺激物的入侵,水分也更容易流失,使得皮肤长期处于易敏状态。这种遗传因素造成的皮肤问题难以通过常规治疗得到根本纠正,即便病情缓解,遗传缺陷依然存在,疾病随时可能复发。在免疫方面,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免疫失衡,免疫系统过度活跃,使其可能对环境中的普通物质如尘螨、花粉等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皮肤,释放如白细胞介素等多种炎症介质,引发剧烈瘙痒、红斑、渗出、苔藓样变等严重症状。而且这种免疫紊乱是全身性的,持续存在于患者体内。虽然现有的治疗手段如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他克莫司等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免疫失衡状态。一旦停止治疗,免疫系统很可能再次失衡,导致病情反复,难以实现彻底治愈。若患有重度特应性皮炎,建议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按量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日常注重皮肤护理,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浴后及时涂抹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修复皮肤屏障。另外,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定期清洁居住环境、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饲养宠物等。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重度特应性皮炎什么意思
重度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皮疹为主要表现,且症状严重,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重度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患者往往具有特应性体质,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使皮肤屏障功能先天薄弱,更易受到外界刺激物与过敏原的侵袭。其次,免疫系统失衡也是关键环节,当皮肤接触外界过敏原、微生物等刺激后,免疫细胞被过度激活,会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组胺等,引发皮肤炎症反应。同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尘螨、动物毛发等持续刺激皮肤,也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发展为重度状态。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干燥情况严重,犹如鱼鳞状,伴有广泛且密集的湿疹样皮疹,可遍布全身,尤其在四肢屈侧、颈部、面部等部位更为明显。皮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渗出,进而结痂。瘙痒感极为剧烈,常令患者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睡眠与日常活动,导致患者精神状态不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搔抓还会使皮肤增厚、苔藓化,形成典型的特应性面容,如眼周黑眼圈、下睑缘外翻等,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外貌与社交生活。重度特应性皮炎药物治疗方面,对于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缓解,如氯雷他定。病情严重时,还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注意事项皮肤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沐浴露,选择温和、无香料的清洁产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洗完澡后应立即涂抹保湿剂,锁住皮肤水分,每天至少涂抹2-3次。环境控制: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织物,减少尘螨滋生。尽量避免接触宠物毛发、花粉等过敏原,在花粉季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减少外出活动。饮食调整: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可记录饮食日记,观察进食后皮肤症状变化,若发现某种食物会加重病情,应避免食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