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检查诊断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妇科 > 流产检查诊断

又流产了?可能是这个原因……

举报/反馈
2019-07-04 00:00:23医学界


  复发性流产(RSA)是指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对于很多女性朋友来说就像是越灭越旺的火,越是小心翼翼,它越是步步紧逼。对于这个困扰,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金莉萍教授,在2019“红房子论坛”上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栓前状态诊断及处理》。

  为什么会发生复发性流产?

  原因很复杂,包括染色体因素、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血栓前状态、免疫因素、男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其中血栓前状态大概占所有因素的18%。

  什么是血栓前状态PTS?

  所谓PTS,是指血液中的成分发生某些病理生理变化,使得血液变成高凝状态,从而易于形成血栓。如果全身的血流紊乱,那么也会导致全身血管血栓形成

  如果发生在妊娠期间,则会导致胎盘部位的血栓形成,甚至形成多发性胎盘梗死灶,使胎盘组织的血液供应量下降,胚胎缺血缺氧,增加复发性流产、胎死子宫、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性。

  血栓前状态主要可以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分别了解它们的病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诊断和处理。

  一、遗传性血栓前状态的病因

  1.抗凝蛋白缺陷

  蛋白C (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III (AT-III)是机体内三大生理抗凝蛋白,参与保持体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PC、PS和AT-III缺陷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研究发现在汉族血栓性疾病患者中,这三种抗凝蛋白缺乏发生率约占30%-55%,且以PC和PS缺乏最常见。

  流产风险

  在RSA患者中, PS活性降低的病因构成比为23.66%, PC活性降低为1.10%, AT-III活性降低为2.16% 。荟萃分析,发现蛋白S缺陷与RSA相关, PS缺陷可使晚期流产的风险增加7倍,发生RSA的风险增加15倍。

  2.凝血因子V 突变

  1994年Bertina等首次报道FV基因突变。FV基因位于染色体1q21-25,该突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FVL突变占遗传性PTS病因的40%-50%,为遗传性PTS最常见的病因。国内一项FVL突变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表明, FVL突变基因频率在中国为0.18%。

  流产风险

  已报道,对RSA患者的病因分析研究发现血栓前状态的病因构成比为20%,其中FV活性升高发生率为16.49%。大规模队列研究指出, FVL突变可增加原因不明流产的发生风险。多项研究均表明FVL突变与RSA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也有研究表明FVL突变与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如子痫前期、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受限和胎盘早剥等存在相关性,但尚存在争议。

  3. 遗传性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PTS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胎盘部位或子宫螺旋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胎儿血供不足,严重者可导致流产。已报道,在原因不明RSA患者中,患有遗传性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者占30%,仁济医院的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者仅占1.10%,在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占3.58%,低于国外文献报告,可能与人种的差异有关。

  4.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凝血酶原基因位于染色体11p11-q12,1996年,荷兰Poort等首次发现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可使血浆凝血酶原水平升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现有国内研究提示,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在我国罕见。而大规模队列研究显示,G20210A可增加原因不明流产的发生。也有研究表明该突变可使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3倍,流产风险增加2-3倍。

  5.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剂-1(PAI-1)升高

  血浆PAI-1浓度升高,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减少,引起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积聚,血液高凝,血栓形成。

  有研究表明, PAI-1水平与4G\5G基因多态性存在相关性。 4G\5G等位基因促进PAI-1基因的转录,使PAI-1生成增多。荟萃分析,结果表明PAl-1 4G/5G多态性可增加RSA的危险性。

  6.脂蛋白a(LPa)

  近年研究发现,高浓度的LPa可减少细胞转运过程中膜联蛋白A5与细胞膜结合,从而抑制PS分泌到细胞外,促进血栓形成,膜联蛋白A5变异可使自然流产的风险增加2倍。国外有研究报道,认为LPa为RSA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研究报道,LPa与早期流产无相关性,但与中晚期流产相关。

  7.凝血因子异常

  如凝血因子XIII缺乏、凝血因子XII缺陷等也是PTS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显示,凝血因子ⅩⅢ缺乏增加流产的风险。凝血因子Ⅷ升高与RSA相关,但目前RSA与凝血因子XII缺乏的关系尚无定论。

  二、获得性血栓前状态的病因

  1.抗磷脂综合征(APS)

  APS最早发现于1952年,约70%的APS患者是女性,好发于育龄期。是以体内产生大量的抗磷脂抗体(APL) ,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A)、抗β2糖蛋白1抗体(β2GP1) 、狼疮抗凝物(LA)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包括动静脉血栓形成、病理妊娠、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抗磷脂综合征是RSA重要且可以治疗的病因之一,临床上有5%-20%的RSA患者可检出抗磷脂抗体,其中未经治疗者再次妊娠的活产率将降低至10%。

  2.抗磷脂综合征的分类:

  临床上根据有无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发病的轻重,将APS分为:

  1、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PAPS);

  2、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SAPS);

  3、恶性抗磷脂综合征(CAPS)。

  3.APS 诊断标准

  4.合并APS的RSA治疗原则

  目前研究证实,APS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最明确机制是:母胎界面的血栓形成,因此伴有APS的RSA患者的核心治疗措施是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单独或联合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必要时需加用免疫抑制剂可进一步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肝功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定期复查APL情况,胚胎发育良好且APL连续3次阴性时方可考虑停药。

  5.合并APS的复发性流产——低分子肝素应用

  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

  a.对于既往无自然流产史或仅有1次小于妊娠10周自然流产者,可单独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不建议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 ;

  b.对RSA或既往有大于妊娠10周自然流产者、胎死宫内、有子痫前期,FGR等胎盘功能不全病史者,应联合使用LDA (低剂量阿司匹林)和LMWH,建议给予预防剂量LMWH,持续整个孕期(分娩前24-48h停药),分娩后12-24小时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2周,期间可根据D二聚体水平调节LMWH用量。

  对于既往有动静脉血栓史的APS孕妇,在妊娠期应给予LDA (低剂量阿司匹林)和LMWH,建议给予治疗剂量的LMWH,分娩后12-24小时继续给药至少至产后6周。

  PAPS可不使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建议在没有临床禁忌的情况下使用羟基氯喹治疗。

  SAPS患者LMWH使用方案与PAPS相同,但同时要根据原发病情联合使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妊娠期间发生静脉血栓的合并APS RSA患者,建议使用治疗剂量LMWH,并与血管外科共同管理,给药至少至产后6-12周,并根据血栓情况决定LMWH使用时间。

  建议给药时机为计划受孕当月月经干净开始,确定妊娠后继续使用,如未妊娠则停止给药,重复下一周期,如连续计划受孕3个周期未妊娠,则需进一步检查排除不孕的原因。

  6.低分子肝素LMMH使用剂量

  预防剂量:如那屈肝素钙注射液2850IU (0.3ml)皮下注射,每日1次,或达肝素钠注射液5000IU皮下注射,每日1次,或依诺肝素钠注液4000AxalU(0.4ml)皮下注射,每日1次。

  治疗剂量:如那屈肝素钙注射液0.1ml / 10kg,(950U / 10kg)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或达肝素钠注射液100U / kg皮下注射,每日2次,或依诺肝素钠注射液100AxalU/kg皮下注射,每日2次。

  7.合并APS的RSA——免疫抑制剂应用

  既往反复血栓史的APS患者,抗凝抗血小板方案联用羟氯喹(0.2-0.4毫克/日,可分二次服用)。

  既往血栓史(尤其曾有脑血管意外) ,LA、ACA、抗Bβ2-GP1抗体合并阳性的APS患者,可考虑在孕早期再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10毫克/日)。

  若羟氯隆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仍无效的APS患者,需考虑静脉用免疫球蛋白(400毫克/千克/日,连续输注3-5日)和血浆置换等治疗。

  三:血栓前状态筛查

  1、常用于血栓前状态的检测指标包括

  凝血功能检测:

  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Fg) 、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同型半胱氨酸等。

  自身免疫抗体检测:

  抗心磷脂抗体(ACA) 、抗β2糖蛋白1抗体(β2GP1) 、狼疮抗凝物(LA)等等。

  此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还可以进行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III 血栓弹力图、XII因子等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检测。

  2、处理原则

  治疗血栓前状态的方法是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单独或联合同阿斯匹林用药,必要时需加用免疫抑制剂。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肝功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等。

  除以上抗凝治疗之外,对于获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需要补充叶酸、维生素B12。

  血栓前状态相关的异常指标恢复正常即可停药,停药后定期复查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指标,同时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需考虑重新开始用药。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