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妊娠期如何使用心血管药物?要点已为你准备好了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由于血流动力学和生理学会在孕期发生适应性变化,因此,心血管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在整个妊娠期会改变。药物安全性数据通常来自观察性研究和专家意见。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用叙述性标识制度替代了ABCDX分类系统,用于标记孕期药物的安全性。妊娠和哺乳期标识规则(PLLR)旨在提供更多关于可用数据、临床考虑因素和胎儿风险程度差异的信息。

  心律失常

  ➤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应采用电复律治疗。如果可能,应避免在妊娠早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果使用,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由于胺碘酮有导致胎儿甲状腺和神经发育并发症的风险,应避免使用。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最初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进行治疗,腺苷、β受体阻滞剂和维拉帕米作为三线治疗。β受体阻滞剂(含或不含地高辛)或口服维拉帕米可在无预激的情况下用于预防性治疗SVT。在没有心脏结构异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索他洛尔或氟卡尼。有预激综合征时,推荐使用氟卡尼或普罗帕酮预防SVT。

  ➤房颤和房扑可以用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和地高辛治疗。如果需要节律控制,可以考虑索他洛尔、氟卡尼和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普鲁卡因酰胺用于房颤伴预激(宽QRS波心动过速)的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常用于治疗孕期的几种心血管疾病。大型回顾性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与严重先天畸形无关。β受体阻滞剂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小于胎龄儿)、早产风险增加、新生儿心动过缓和低血糖有关。由于阿替洛尔会增加胎儿生长受限的风险,不建议使用。

  ➤地高辛可以在孕期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孕期测量地高辛水平时,可能由于血液循环中存在地高辛样片段而导致水平假性升高。

  ➤抗心律失常药:孕期可以使用氟卡尼。不良反应包括母体视觉障碍、母体QT间期延长、新生儿QT间期延长、妊娠胆汁淤积、胎儿心率变异性降低。关于孕期使用普罗帕酮的数据有限。索他洛尔增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通常仅用于胎儿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VT):应对不稳定的VT进行电复律。如果孕妇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以考虑使用电复律或利多卡因或β受体阻滞剂。ESC指南建议使用普鲁卡因胺、氟卡尼或索他洛尔。只有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才应使用胺碘酮。

  高血压

  ➤由于胎盘不会自动调节血流量,因此,由降压治疗导致的急性母体低血压可引起胎儿窘迫。

  ➤慢性或妊娠期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包括拉贝洛尔、硝苯地平和甲基多巴。在妊娠中期,由于妊娠的生理变化,通常可观察到平均血压降低5-10 mmHg,因此可能需要减少剂量。利尿剂可引起胎盘灌注不足。

  心衰

  ➤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也可以考虑使用地高辛。利尿剂(呋塞米、布美他尼、氢氯噻嗪)可用于肺水肿,但过量使用可能有胎盘灌注不足和胎儿电解质异常的风险。

  ➤在怀孕期间,肼苯哒嗪联合硝酸盐可用于减少后负荷(禁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禁用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直接肾素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螺内酯和依普利酮。

  ➤依那普利、卡托普利和贝那普利在哺乳期是安全的。

  他汀类药物

  ➤尽管在多中心、观察性、前瞻性试验和最近的系统回顾中未发现他汀类药物与出生缺陷有关,但仍认为需要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吉非贝齐、非诺贝特和依折麦布也被认为具有潜在的致畸作用。

  机械瓣膜的抗凝治疗

  ➤华法林剂量>5 mg/d时,胚胎病、流产和死胎更常见。如果华法林剂量>5 mg/d,女性应在妊娠第6周结束时改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普通肝素(UFH),以降低华法林胚胎病的风险。

  ➤LMWH不会穿过胎盘。需要对峰值和谷值抗Xa水平进行密切监测。华法林和LMWH之间转换时,瓣膜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风险增加。

  ➤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女性应在妊娠36周时改为LMWH或UFH,以降低分娩时胎儿出血和产妇出血的风险。

  ➤在最后一剂LMWH的24小时内不能进行局部麻醉。如果母亲在使用华法林期间分娩,应进行剖腹产手术。母亲用维生素K逆转华法林并不能保证胎儿也逆转。

  抗血小板药物

  ➤在妊娠和哺乳期间,小剂量阿司匹林被认为是安全的,并通常用于预防先兆子痫。由于存在动脉导管早闭的风险,应避免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已被用于妊娠期间,但由于数据有限,建议尽可能缩短使用时间。必须在神经轴麻醉前7天停药,以降低硬膜外血肿的风险。

  肺动脉高压

  ➤肠外和吸入的前列腺素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可以考虑使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安贝生坦、马西替坦)具有致畸作用,不应使用。

  紧急情况

  ➤心肺复苏或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应采用标准药物。

2019-02-01 00:01:17浏览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特应性皮炎是过敏性皮炎吗
特应性皮炎并不完全等同于过敏性皮炎,虽二者存在部分相似之处,都与过敏反应相关,但在疾病特点、发病机制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过敏性皮炎通常是皮肤接触特定过敏原后,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的炎症反应。比如接触化妆品、金属饰品等,接触部位会很快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去除过敏原并适当治疗后,症状往往能较快缓解。而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遗传倾向。患者常有皮肤干燥、剧烈瘙痒等表现,皮疹形态多样,可呈湿疹样改变,好发于肘窝、腘窝、面部等部位,病情易反复,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从疾病呈现的特点来看,与一般过敏性皮炎有显著不同。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相对直接,主要是免疫系统将外界接触的过敏原识别为有害物质,进而启动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出现炎症症状。而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除了过敏因素外,还涉及遗传因素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缺陷。患者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降低,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使得外界过敏原、刺激物更易侵入皮肤,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同时,患者体内的免疫调节失衡,Th2细胞因子过度表达,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这种多因素交织的发病机制与单纯由接触过敏原引发的过敏性皮炎存在本质区别。若怀疑患有特应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皮肤检查及过敏原检测等明确诊断。日常做好皮肤护理,使用温和保湿产品,修复皮肤屏障。同时,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重度特应性皮炎能治好吗
重度特应性皮炎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与管理,病情可以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能大幅提升,但目前难以完全根治。重度特应性皮炎具有复杂的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等多方面因素,这使得彻底治愈几率较低。从遗传角度看,患者往往具有特定的基因缺陷,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先天不足。皮肤无法有效阻挡外界过敏原、刺激物的入侵,水分也更容易流失,使得皮肤长期处于易敏状态。这种遗传因素造成的皮肤问题难以通过常规治疗得到根本纠正,即便病情缓解,遗传缺陷依然存在,疾病随时可能复发。在免疫方面,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免疫失衡,免疫系统过度活跃,使其可能对环境中的普通物质如尘螨、花粉等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皮肤,释放如白细胞介素等多种炎症介质,引发剧烈瘙痒、红斑、渗出、苔藓样变等严重症状。而且这种免疫紊乱是全身性的,持续存在于患者体内。虽然现有的治疗手段如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他克莫司等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免疫失衡状态。一旦停止治疗,免疫系统很可能再次失衡,导致病情反复,难以实现彻底治愈。若患有重度特应性皮炎,建议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按量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日常注重皮肤护理,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浴后及时涂抹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修复皮肤屏障。另外,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定期清洁居住环境、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饲养宠物等。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重度特应性皮炎什么意思
重度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皮疹为主要表现,且症状严重,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重度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患者往往具有特应性体质,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使皮肤屏障功能先天薄弱,更易受到外界刺激物与过敏原的侵袭。其次,免疫系统失衡也是关键环节,当皮肤接触外界过敏原、微生物等刺激后,免疫细胞被过度激活,会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组胺等,引发皮肤炎症反应。同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尘螨、动物毛发等持续刺激皮肤,也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发展为重度状态。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干燥情况严重,犹如鱼鳞状,伴有广泛且密集的湿疹样皮疹,可遍布全身,尤其在四肢屈侧、颈部、面部等部位更为明显。皮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渗出,进而结痂。瘙痒感极为剧烈,常令患者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睡眠与日常活动,导致患者精神状态不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搔抓还会使皮肤增厚、苔藓化,形成典型的特应性面容,如眼周黑眼圈、下睑缘外翻等,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外貌与社交生活。重度特应性皮炎药物治疗方面,对于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缓解,如氯雷他定。病情严重时,还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注意事项皮肤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沐浴露,选择温和、无香料的清洁产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洗完澡后应立即涂抹保湿剂,锁住皮肤水分,每天至少涂抹2-3次。环境控制: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织物,减少尘螨滋生。尽量避免接触宠物毛发、花粉等过敏原,在花粉季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减少外出活动。饮食调整: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可记录饮食日记,观察进食后皮肤症状变化,若发现某种食物会加重病情,应避免食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