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川至小红楼:张越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人的一生中会患无数次感冒。尤其在秋冬季感冒流行的时候,一次普通的感冒或许不会太引起人们的注意。可对于孕妇这一特殊人群,感冒就是天大的事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孕妇究竟能不能吃感冒药?感冒药会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影响多大?我给大家一一解答。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感冒药”。
市售的感冒药多为针对感冒各种症状的复方制剂,主要由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组胺药、减充血剂、镇咳祛痰药、抗病毒药和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组成。[1]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类非处方药,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包括COX-1和COX-2),从而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因而具有抗炎、抗风湿、解热和镇痛作用。最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贝诺酯、双氯芬酸等。
其实早在2001年,就有研究报告显示NSAIDs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影响妊娠早期胚胎植入,故怀孕早期使用NSAIDs会增加流产的风险。[2]然而,之后于2012年和2014年分别发表在CMJA和Obstet Gynecol的两项研究结果却与此并不一致。[3,4]
孕妇感冒究竟能不能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呢?这还真是个难题。
2018年9月《美国妇产科学杂志》(AJOG)发表的一项针对孕妇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研究终于为各位孕妈指出了一条明路。
研究者对从2005年至2012年居住在北加州的怀孕妇女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根据电子病历数据库和药房数据库的记录,将1097名参与者的样本纳入分析,并将这些样本分为三组:
①只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妇女;
②只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妇女;
③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妇女。
研究结果分析:
怀孕期间使用NSAIDs的妇女组流产风险为24.1%,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妇女组流产风险为16.1%,两者都不使用的妇女组流产风险为17%。
这代表NSAIDs的确是通过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导致流产率增高!并且,对乙酰氨基酚抑制中枢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并不会显著增加流产的风险。因此,孕妈们千万不能随便使用能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生成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怀孕前期开始使用NSAIDs相比怀孕后期开始使用NSAIDs来说,流产率更高!同时,使用NSAIDs时间越长,流产率越高!
由之前的研究可得知,外周足量的前列腺素是保证胚胎正常植入的条件。[1]所以NSAIDs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的生成会对怀孕早期的胚胎植入造成不利影响,并且NSAIDs使用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怀孕期间的NSAIDs的使用会显著增加早期流产的风险(<8周),而不会增加8周以上流产的风险。
这样看来,计划怀孕的女性在整个备孕过程都避免使用NSAIDs是很明智的,毕竟怀孕往往在几周之后才能确定。如果一不小心在孕早期服用了大量NSAIDs,那宝宝可就危险了。
NSAIDs更容易造成未超重女性(BMI<25 kg/m2)的流产风险增加,而似乎不会增加BMI≥25 kg/m2妇女的流产风险。
因为肥胖会刺激前列腺素的产生,故可以减轻NSAIDs对前列腺素产生的抑制作用,所以也就不会增加流产风险。[5]看来肥胖女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有普通女性享受不到的“福利”啊。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孕妇在怀孕前期(<8周)不能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因为NSAIDs会通过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继而影响胚胎正常植入,最终导致怀孕前期(<8周)的流产率增高。与超重的妇女相比,NSAIDs对正常体重妇女的流产风险影响更大。
事实上,选择性NSAIDs早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归类为妊娠C类药物,即对胎儿有危害(致畸或流产)但对孕妇有益,需权衡利弊后慎用的药物。
因此,怀孕期内应尽量少用或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病情需要非用不可,也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
对于孕妇感冒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排除病因、恢复正常体温。轻度感冒的孕妇,可多喝开水,注意休息、保暖。感冒较重并伴有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法尽快降低体温,也可选择一些毒副反应较少的药物对症处理。总而言之,孕妇感冒尽量使用物理疗法,如果用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孕妇平时更应多注意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维持均衡的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多饮水,避免着凉。正所谓“预防胜过治疗”,希望各位准妈妈都能顺利度过怀孕这一段特殊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