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第二届大珠三角妇产科论坛召开 聚焦疤痕妊娠与凶险性前置胎盘

  2018年10月12日-14日,第二届大珠三角妇产科论坛暨2018年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广州盛大召开。本次会议由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主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承办。

  会议集结了国内外知名围产医学专家、妇科专家,对妇产科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主题演讲、实操演练等。疤痕妊娠与凶险性前置胎盘成为本次大会的关注焦点。

第二届大珠三角妇产科论坛召开 聚焦疤痕妊娠与凶险性前置胎盘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孕妇及曾行剖宫产等子宫手术再次怀孕的高危孕妇急剧增多,导致疤痕妊娠与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高,一旦稍不注意,孕妇冒着可能发生大出血、切除子宫甚至失去生命的威胁,暨大附一院妇产科李瑞满主任介绍,孕妇若既往有剖宫产史或子宫肌瘤剔除术史,应在孕早期6-12周时行B超检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创新术式阻击凶险性前置胎盘

  凶险性前置胎盘,是孕妇既往有剖宫产史或子宫肌瘤剔除术史,此次妊娠又发生了前置胎盘,即胎盘附着于原手术瘢痕部位者,这样胎盘粘连、植入和导致致命性大出血的风险非常高。孕期超声若提示为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孕妇,都属于严重高危妊娠。

  据了解,在前置胎盘孕妇的中,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病率由2012年的2%增加至近年来的30%,胎盘植入发生率高达50-80%。暨大附一院妇产科李瑞满主任介绍,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处理非常棘手,终止妊娠的方式均为剖宫产术,过去约90%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术中出血超过3000ml,10%超过10000ml,子宫切除率高达50-75%。如何有效减少出血量,保住子宫,挽救母婴生命安全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关键和难点。

第二届大珠三角妇产科论坛召开 聚焦疤痕妊娠与凶险性前置胎盘


  作为天河区唯一一家广州市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指定的医疗机构专科,从暨大附一院产科近5年的数据来看,凶险性前置胎盘2014、2015年各救治1例,发展到2016年7例,2017年9例,2018年上半年就达到9例,这对产科医生绝对是一个挑战。暨大附一院去年(2017年)统计的凶险性前置胎盘8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占88%,此类孕妇孕期产检时通过超声及MR可明确诊断。

  那么,如何有效应对来势汹汹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李瑞满主任表示:终止妊娠的方法,我们独家改良了新型介入手术的方法,即在数字一体化的介入复合手术室里进行剖宫产:手术方式采用精准的球囊预置,剖宫产术中准备切开子宫的前一刻才充盈球囊,这样即对宫内的胎儿做到了最优的保护,又在切开子宫娩出胎儿时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出血,术后如有必要,还能用传统方法的明胶海绵栓塞子宫血管,相当于为保留子宫上了双重保险。经过相关科室的密切合作,精心改良了介入手术使用的导管,在精准的复合介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此类原本凶险的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200ml,而出血量在300ml以下的比率可高达50%,子宫切除率为11%,远远低于平均水平。66%的产妇在术后4-5天即可出院,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5-7天,术后恢复快。

  微创方式处理疤痕妊娠

  疤痕妊娠,是指孕妇既往有剖宫产史或其他手术史,此次孕囊着床在原手术疤痕部位,孕12周前称为疤痕妊娠,孕12周后称为胎盘植入。暨大附一院2007年全年收治的疤痕妊娠不超过5例,但2017年一年达到69例,近6年共收治疤痕妊娠病例数超过200人次。

  疤痕妊娠根据其着床部位与疤痕的关系分为三型。暨大附一院妇科主任王晓玉介绍,疤痕妊娠,特别是三型的临床处理富有挑战,稍有不慎,可能会子宫破裂,大出血,甚至切除子宫的可能。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清除病灶,并有效减少出血量,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是治疗疤痕妊娠的关键所在。

第二届大珠三角妇产科论坛召开 聚焦疤痕妊娠与凶险性前置胎盘


  为减少疤痕妊娠术中出血及保留子宫,采用血管介入的方法阻断双侧子宫动脉血供并24小时内超声引导下清宫,发现术中基本没有出血,并成功保留子宫。该数据发表在国际妇产科杂志上,并被“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治专家共识(2016)”引用。王晓玉表示:“大部分疤痕妊娠,如果采用超声引导下钳夹而不是负压吸引,很少发生大出血,并联合采用宫腔镜下残留病灶切除术,能一次性清除所有病灶。”患者术后1天即可出院,该方法既可以减少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又可以避免开腹等手术损伤,减少了二次入院手术的几率,且保留生育功能,是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案。(通讯员:张灿城)

2018-10-15 16:38:52浏览6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鹏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睡觉不枕枕头对颈椎有好处吗
对于部分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的人而言,在一定阶段内不枕枕头,或使用特殊的颈椎枕辅助,可能有助于恢复颈椎的自然曲度,有一定好处。然而,对于颈椎生理结构正常的人,长期不枕枕头睡觉,打破颈椎原有的平衡状态,反而会对颈椎造成不良影响。颈椎生理曲度是指颈椎呈现的向前凸的自然弧度,对维持颈椎正常功能和缓冲头部活动带来的压力至关重要。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时,不枕枕头睡觉能使颈椎在睡眠过程中借助头部自身重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伸展,缓解因曲度异常导致的肌肉紧张和关节压力。部分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人,尝试一段时间不枕枕头睡觉后,颈部酸痛感有所减轻。不过,这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生指导,配合定期的康复评估,若自行长时间操作不当,也可能引发其他问题。然而,对于颈椎生理结构正常的人,不枕枕头睡觉会使颈椎处于不自然的过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颈部后方的肌肉和韧带会持续处于紧张拉伸状态,久而久之更易引发肌肉劳损,出现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加速颈椎的退变,出现颈椎间盘突出等病变。一旦发展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可能需要进行保守治疗,遵医嘱使用甲钴胺营养神经、布洛芬缓解疼痛。若病情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还可能需遵医嘱进行手术,如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在考虑是否不枕枕头睡觉前,先通过颈椎X线等检查,明确自身颈椎生理曲度情况。若颈椎生理曲度正常,应选择高度和软硬度合适的枕头,一般枕头高度以自己的一拳高为宜,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若颈椎生理曲度已出现异常,应在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睡眠和康复方案,包括如何进行颈部康复锻炼,避免盲目自行尝试。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神经型颈椎病是怎么回事
神经型颈椎病,通常指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非疾病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颈部外伤、年龄因素等,也涉及多种疾病因素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等。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或坐姿、睡姿不当,均可能使颈椎长时间处于非生理状态,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型颈椎病。2、颈部外伤: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如车祸、跌落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或软组织损伤,进而损伤神经根,诱发神经型颈椎病。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如水分减少、弹性下降等,使颈椎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神经型颈椎病。二、疾病因素:1、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如布洛芬、甲钴胺)等,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边缘形成骨赘,压迫神经根,导致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颈复康颗粒)。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颈部健康,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颈椎病疼痛怎么治疗
颈椎病疼痛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措施进行治疗,建议根据自身颈椎病的类型和疼痛程度,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和牵引。热敷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传递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按摩可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刺激颈部穴位和肌肉,调整颈椎关节位置,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牵引则是利用器械对颈椎进行牵引拉伸,拉开椎间隙,可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可减轻颈椎炎症引发的疼痛。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反射,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因颈部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3、运动锻炼:患者可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左右侧屈等,每个动作保持3-5秒,重复10-15次,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游泳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颈部和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且水的浮力减轻了身体对颈椎的压力,有助于改善颈椎功能。需注意的是,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避免造成损伤。药物治疗需严格按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有哪些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其他症状等。若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1、眩晕: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在头部转动时发作。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使其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当头部转动时,椎动脉进一步受到牵拉或扭曲,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内耳的前庭系统对缺血较为敏感,从而引发眩晕。2、头痛:常与眩晕同时出现,多为单侧头痛,部位以枕部、顶部为主。其发生机制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头痛症状。此外,颈部肌肉紧张、劳损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痛。3、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眼前发黑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或因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眼部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视觉障碍。4、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特殊的症状,常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发生。当头部突然转动或姿势改变时,椎动脉受到急剧牵拉或压迫,使脑部血液供应骤减,导致大脑短暂性缺血,引起肢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患者在倒地后,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椎动脉供血恢复,意识可很快清醒,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定时活动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轻颈椎的压力。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防止颈部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