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复发性流产抗凝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

  复发性流产(RSA)是一种常见病,在育龄妇女的发病率约为1%,然而只有不到50%的夫妇找到明确的病因。其病因的构成因素主要有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学因素和血栓前状态。在发生复发性流产的妇女中有约66%的妇女有血栓形成倾向。在“第16届女性生殖免疫及相关疾病学习班暨第10届海峡两岸母胎医学高峰论坛”中,中国妇产科在线记者采访到大会主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建平教授,张教授就此次大会的亮点、抗凝药物在复发性流产治疗中的应用指征与应用规范、注意事项和大陆与台湾在诊治复发性流产方面的异同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

  【专家简介】张建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产科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妇产科学会产科学组成员、中华妇产科学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国优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围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助产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早产及流产学组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殖免疫学和围产医学,尤其致力于复发性流产、试管婴儿多次失败及不明原因不孕的研究和诊疗工作。

  1、第16届女性生殖免疫及相关疾病学习班暨第10届海峡两岸母胎医学高峰论坛的亮点

  张建平教授:此次大会经过精心的筹划和准备,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会议聚焦生殖免疫领域,主要对早产、流产的焦点、难点以及一些具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2)对于一些指南和教材未能阐清的问题,与会专家结合相关指南与临床实际进行讲解,使参会者收获颇丰;3)此次会议是海峡两岸联合举办,我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给台湾的同仁,同时也了解到台湾地区在母胎医学、生殖免疫方面的诊治经验,双方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4)会议结合流行病学基础研究,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员们更易学习理解;5)在生殖免疫方面,中医药的治疗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会议中也设置了许多中医方面的内容。

  2、复发性流产治疗中抗凝药物的应用指征与应用规范

  张建平教授:国内关于抗凝药物在复发性流产治疗中的应用规范尚未出台。目前仅有一部由生殖医学杂志牵头起草的《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专家共识》尚在讨论之中。

  抗凝药物在治疗复发性流产时主要针对两种情况:血栓前状态、免疫性流产。这两种原因导致的复发性流产可相互影响,免疫性流产会导致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属于高凝状态,妊娠后高凝加重,可导致胎盘绒毛形成微血栓,影响胚胎发育,甚至胚胎停育,与复发性流产关系密切,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与血栓前状态有关的复发性流产,抗凝治疗十分有效。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血栓前状态分为遗传性与获得性。遗传性血栓前状态主要由于凝血因子V突变,导致机体发生“易栓症”倾向,受到妊娠、情绪紧张等刺激,即诱发血栓形成。目前,认为遗传性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相关的观点不一,尚需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虽然没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遗传性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但临床仍然认为抗凝治疗对遗传性血栓前状态导致的复发性流产有效。

  2)获得性血栓前状态主要分与磷脂抗体形成有关的血栓前状态和磷脂抗体之外的自身免疫疾病导致的血栓前状态。磷脂抗体形成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型的磷脂抗体综合征(APS),一种是不典型的磷脂抗体综合征。典型的磷脂抗体综合征在复发性流产中所占比率不大,但APS有关的复发性流产抗凝治疗非常重要,此类患者如果不进行抗凝治疗,活胎率不到10%,如果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活产率则可达到80-90%。此外,不典型的磷脂抗体综合征也与复发性流产有关,同样需要抗凝治疗,如果不进行抗凝治疗,胚胎丢失率也很高。由于不典型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诊断不容易明确诊断,容易误诊,从保胎的角度来讲,很多医生可能宁愿多诊断也不漏诊,因此,在不典型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治疗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部分患者虽然不一定整个孕期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但必须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包括根据抗体滴度、转阴情况、胎儿发育是否迟缓、有无羊水过少等来决定抗凝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限。

  3)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血栓前状态,最常见的为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未分化结缔组织疾病等,这些患者一部分会产生磷脂抗体,另外一部分虽然磷脂抗体阴性,但也会导致血栓前状态,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抗凝药物应用规范,需要结合胎儿的发育情况及母亲的病情来决定药物应用剂量和疗程。

  4)低分子肝素除了对血栓前状态的治疗有明确指征外,在保胎过程中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妊娠早期胚胎的着床和滋养细胞的增生、分化、侵袭需要细胞因子的改变。低分子肝素能促进滋养细胞的增生,侵袭以及分化,对滋养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早期滋养细胞发育不良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之后,HCG会有明显提升。

  3、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注意事项

  张建平教授:首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应明确使用的禁忌症,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先兆流产阴道出血等,还应警惕低分子肝素过敏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肝损害。

  低分子肝素可以引起过敏性血小板减少,但发生率很低,因此,应用低分子肝素1周时应复查血常规,一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应立即减量或者停药。

  血栓前状态本身会导致毛细血管的阻塞和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阴道出血,如果是血栓前状态导致的先兆流产,可以小剂量应用,这种治疗方式从中医角度来讲叫不破不立。

  低分子肝素可引起皮疹等过敏反应,如过敏反应较轻可以不必处理,如严重者则需应用抗过敏药物,治疗无效时只能采取停药措施。

  此外,在应用低分子肝素过程中,可能导致一定的肝损害,因此要定期复查肝功能。肝功能异常可以进行保肝治疗,停药后肝功能会很快恢复。

  目前,低分子肝素的治疗量是每日2支,预防剂量为每日1支,并不会造成过量的问题。国内一些观点认为应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并不需要进行监测,但我个人认为还是需要定期检查凝血功能。还有观点认为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会引起骨质疏松,因此,如果长期应用时,同时应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但总而言之,低分子肝素属于安全系数较高的药物,不通过胎盘,孕妇应用比较安全。

  5、大陆和台湾在诊治复发性流产方面的异同

  张建平教授:大陆和台湾对复发性流产的诊治都比较重视。但台湾目前尚无复发性流产诊治共识,基本上采纳欧美国家的共识。由于欧美国家关于复发性流产的共识较多,各有不同之处,因此医生大多根据自己的喜好应用。近年来,大陆根据欧美国家关于复发性流产的专家共识,结合国内复发性流产的实际情况,也起草了一个中国的复发性流产专家共识。中国的生育观念与欧美国家不同,在国内,保胎要求强烈,在保胎方面中国具有较多的经验,此外,对于复发性流产的诊治中国也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台湾则承袭了欧美国家的观点,在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方面很多方法与欧美国家相近。

2018-06-11 00:22:07浏览8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一边做饭一边狂躁怎么办
在烹饪过程中遇到情绪狂躁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呼吸、短暂休息、音乐疗法、以及寻求外部支持等来帮助改善,如果狂躁的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就医诊治。1、调整呼吸:当感到狂躁时,首先可以尝试调整呼吸。深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放松方法。通过缓慢地吸气、屏息、再缓慢地呼气,可以减缓心跳速率,降低血压,从而缓解紧张情绪。2、短暂休息:如果烹饪过程中感到压力过大,建议暂时放下手中的活,给自己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可以离开厨房,到客厅或阳台等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让大脑和身体都得到片刻的放松。短暂的休息有助于恢复精力,重新调整心态,以更平和的心态继续烹饪。3、音乐疗法:在烹饪时,可以选择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来播放,如古典音乐、爵士乐或自然声音等。这些音乐能够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感。音乐疗法不仅适用于烹饪,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帮助缓解各种情绪问题。4、寻求外部支持:如果烹饪时的狂躁情绪持续存在,且难以自行缓解。可以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在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咨询专业医生,了解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抗焦虑药物如舍曲林等来辅助调节情绪。针对烹饪时狂躁情绪的问题,建议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缓解。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不必过于自责或焦虑。其次,可以尝试上述提到的方式进行调整。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在烹饪中寻找乐趣和满足感,也是缓解狂躁情绪的有效途径。如果情绪问题持续存在,建议就医。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狂躁症生活中如何调理好
狂躁症在生活中可通过规律作息、情绪管理、社交调节以及适当运动等方面调理好。若狂躁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1、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极为关键。固定的起床和入睡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对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起到积极作用。患者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通过温水浴、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促进睡眠。规律的作息能有效减少狂躁症发作的频率,缓解症状。2、情绪管理:学会识别和应对情绪变化是调理狂躁症的重要环节。当出现情绪高涨、易激惹等早期症状时,可采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来平复情绪。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阅读等,在投入兴趣活动的过程中,能转移注意力,缓解狂躁情绪。3、社交调节: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但要注意适度。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心理韧性。与亲朋好友保持定期沟通,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不过,避免参与过于喧闹、刺激的社交场合,以免过度兴奋,加重狂躁症状。4、适当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对狂躁症的调理有益。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疲劳。建议狂躁症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监测病情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可制定详细的生活计划并严格执行。同时,避免生活中的重大压力事件,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如时间管理、问题解决策略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