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生完孩子,痛经就好了?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大姨妈”拜访的日子,下腹坠胀感,坐立不安。不痛经还好,一旦痛经,真的是分分钟想切了子宫……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听到一种说法:

  不得不说,有些人生完孩子之后确实不痛了;有些人生完孩子依然痛得死去活来。

  靠生孩子治痛经?“大姨妈”说:“呵呵,你太天真了!”

  那么痛经究竟是什么病呢?生孩子又是否是治疗痛经的良方妙药呢?且随我来看一看痛经的来龙去脉!

生完孩子,痛经就好了?


  01

  痛经究竟是啥病?

  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两种。

  ■ 有一种痛经叫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盆腔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仅存在于有排卵周期,通常在月经初潮后6~12个月,绝大多数在初潮后2年内,排卵周期建立后发病。

  目前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尚不明确,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其与体内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雌激素、催产素、钙离子等因子水平的改变有关。

  另外,如果年轻女性排卵功能尚未稳定,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后倾后屈,某些子宫发育异常或者患者月经血和剥脱的内膜碎片外流时受阻,也会产生不通则痛的痛经情况。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分娩确实能够明显降低痛经的程度!

  这是因为妊娠时,子宫随着胎儿的增长不断增大,同时宫颈管变软,为胎儿出生创造条件。分娩时,胎儿通过子宫颈管,起到了扩张狭窄子宫颈管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子宫的过度倾曲等位置异常情况。分娩后,宫颈口变得松弛,子宫位置得到了部分矫正,经血流出的通路变得顺畅,使经血和剥脱的子宫内膜更易排出,所以痛经就会缓解,甚至消失。

  请注意!

  预防针我还得给你们打好……有“本来痛,生了不痛”的……那就可能有“本来不痛,生了才痛的”……

  因为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都有可能造成宫颈或宫腔粘连,进而导致经血不畅,引起继发性痛经,就造成了有的人“本来不痛,生完后居然痛经了”。

  ■ 还有一种痛经叫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是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常见病因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宫颈狭窄、卵巢囊肿以及盆腔炎性疾病。其中以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最为常见。

  子宫内膜异位症,顾名思义就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典型的症状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疼痛常表现为“充血性疼痛”,可伴盆腔沉重感、背痛,常于晚黄体期逐渐加重,月经来潮达高峰。并伴有其他妇科症状,如:性交疼痛、接触性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以及异常白带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会降低生育力,其原因复杂,卵泡生成受损、卵子质量不佳、排卵障碍、输卵管粘连、拾卵及配子运输不利、子宫内膜容受性差或着床问题和黄体功能不足,几乎是“全方位”对受孕的干扰。

  其中有一种特殊类型叫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指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浸润到腹膜下深度大于等于5 mm。DIE病灶多位于后盆腔,常累及肠道,膀胱,输尿管等重要脏器,疼痛和不孕是其主要症状。

  02

  到底怎么治痛经呢?

  ■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一般治疗:安抚心理、腹部热敷、加强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防止受寒等等。

  药物治疗:目前西医临床治疗药物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短效口服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药物也可以用来缓解症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 继发性痛经的治疗

  这一类痛经,治疗上肯定要针对其原发病来进行治疗。治疗了原发病,痛经自然就没有,生育力也有所升高,而不是靠生孩子来治疗痛经。

  对于痛经这回事,建议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清楚。虽然生育确实有可能缓解原发性痛经,但并不能治愈所有的痛经。更何况,继发性痛经还可能导致不孕,别耽误了自己的治疗。

2018-05-02 01:41:17浏览5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肖艳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新生儿3天检查有脑出血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新生儿3天检查有脑出血,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外伤、颅内感染、缺氧缺血性脑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的。1、遗传因素如果新生儿的父母患有脑出血,则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脑出血的情况。建议家长及时带新生儿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颅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方式进行治疗。2、外伤如果新生儿头部受到撞击,可能会导致脑组织受损,从而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家长及时带新生儿就医,可以通过头颅CT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3、颅内感染颅内感染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脑实质所引起的疾病。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发热、抽搐、出血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新生儿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颗粒、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4、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是由于围生期窒息、严重贫血等因素引起的脑部病变。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新生儿就医,进行治疗。同时,家长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辅助治疗。5、先天性心脏病如若新生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则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脑部异常出血。建议家长及时带新生儿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介入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并定期带新生儿到医院进行复查。
吴泽霖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睡觉吸气的时候有声音
新生儿睡觉吸气的时候有声音,可能是生理因素、鼻腔发育异常、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小儿支气管炎等原因引起的。 1、生理因素 新生儿的各个器官还未发育成熟,可能会出现睡觉呼吸有声音的情况,如果没有其他不适症状,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家长平时应注意新生儿的护理,避免新生儿着凉。 2、鼻腔发育异常 如果新生儿的鼻腔发育异常,可能会导致鼻腔通气不畅,从而出现睡觉呼吸有声音的情况。对于病情较轻的新生儿,可以先进行观察治疗,随着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鼻腔发育会逐渐完善,此情况也会逐渐消失。但如果病情较重,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3、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如果新生儿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导致鼻塞、流涕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新生儿服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感冒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家长还可以适当给新生儿喝温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疾病康复。 4、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是指由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过敏原等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和气促等症状。如果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肺炎,会导致患儿出现发热的症状,在发热时会出现睡觉呼吸有声音的情况。建议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新生儿服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带新生儿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5、小儿支气管炎 小儿支气管炎通常是由于微生物感染、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等导致,患者通常会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在睡觉时也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新生儿服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氨溴特罗口服溶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做好新生儿的保暖措施,避免受凉,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新生儿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口水有泡泡
口水一般指唾液。新生儿出现唾液有泡泡,一般是口腔吞咽功能发育未成熟导致,但也不排除是新生儿唾液腺发育状况良好、喂养过多、消化不良、口腔溃疡等因素有关,建议根据以上因素选择适当方法改善。 1、口腔吞咽功能发育未完全成熟 因新生儿出生后,身体各个器官正处于缓慢发育状态,口腔吞咽功能不好时就会导致唾液很多,形成泡泡,有时会出现呛奶的情况。发生上述情况,属于正常状态,不用特别担心。 2、新生儿唾液腺发育状况良好 新生儿出生后,口腔内的唾液腺随着新生儿出生时间的增加,会处于逐渐生长发育状态,新生儿有可能会出现唾液分泌旺盛的症状,此时属于正常情况,不需要特殊治疗。 3、喂养过多 还可能是家长喂养母乳量过多、过急导致的,新生儿吞咽功能不好,也会出现上述症状。一般建议按需喂养,降低对新生儿胃肠道黏膜组织产生的刺激性,以免新生儿胃肠道功能受损现象。出现喂养过多后,家长可以适当使用手部对新生儿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辅助改善以上症状。 4、消化不良 若新生儿进食过多或腹部着凉后,可造成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该疾病,进而使胃肠道蠕动减慢,导致大量空气进入体内并排出体外,表现为以上症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内环境,促进气体排出。还可配合按摩腹部等方式来帮助排气排便。 5、口腔溃疡 如果新生儿吃奶的时候咬伤了牙龈,则会导致局部受到刺激而引起口腔溃疡的情况发生。当细菌侵入到伤口内时则会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者出现疼痛以及红肿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白色小泡的现象。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开喉剑喷雾剂或西瓜霜清火含片等药物来进行缓解。 如果新生儿无其他不适症状,一般无需处理。如果有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就诊。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