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喂奶喂到怀疑人生,哺乳期乳腺炎了解一下?

哺乳期乳腺炎你了解多少?

  有人说,堵奶那就通呗,然后斥巨资办个套餐请通乳师,一顿揉搓,就怕揉出问题哦!

  黄金万两不如胸前二两啊!有问题咱们找医生!

  堵奶一旦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极其容易发展为乳腺炎,红、肿、热、痛,发烧都找来,这时候如果问:得了乳腺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大概是:胸前已经不是宝宝的粮仓了,是两枚着火的炸弹,火辣辣的痛!!  

哺乳期乳腺炎你了解多少?

  其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过程经历三个过程,即:乳汁淤积→无细菌感染的乳腺炎→有细菌感染的乳腺炎,出现局部脓肿。而这三个阶段的演变也提醒我们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一定要抓住前两个环节,减少侵入性操作,及时逆转病程,使乳母尽早康复。

  “导致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原因共有三个大方面:乳头原因、乳汁淤积和乳母抵抗力下降。一般来说,当三个原因同时存在,炎症才会存在,如果只有其中一个原因,很难形成乳腺炎。

  乳头原因

  ■ 乳头内陷或因手术及外伤导致解剖异常

  乳头内陷这里主要指先天性凹陷,如青春期乳透凹陷没有进行治疗;外伤主要见于乳头或乳晕部位的肿瘤,手术过后瘢痕牵拉或瘢痕挤压导致乳管受到压迫而不通畅。

  ■ 乳头破损

  主要见于母亲对衣服、食物、洗涤剂过敏,导致皮肤局部湿疹

  ■ 长时间含乳

  婴儿长时间含乳,特别是含乳入睡,会引起婴儿口腔内的细菌逆行。

  ■ 吸奶器的不当使用

  主要见于使用时机不当,吸奶器的负压可以使乳头水肿,乳管变细。

  那么如何使用吸奶器?

  首先要待泌乳反射出现后再用吸奶器,而不是想用就用。其次使用吸奶器要轻柔,如果乳头有破损,在痊愈之前建议不要使用吸奶器。

  ■ 婴儿含接姿势不当

  吃奶虽然是本能,但是也需要正确的指导。不正确的含接姿势会增加乳头破损的机会,也会使排乳不畅。

  ■ 乳头白斑及乳管堵塞

  可见于局部炎症,但更多见于乳管出口不是笔直的,有一小段乳管匍匐于乳头表皮之下。如果这层覆盖的表皮不能及时去除,那么整支乳管或乳腺都会被乳汁淤积。

  乳汁淤积

  ■ 泌乳过多

  可能与个人体质和进食催乳食物有关。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过度强调喂奶后排空乳汁。排空乳汁会给大脑传递乳汁不足的信号,这个信号会促使垂体分泌较多泌乳素,反过来促使乳汁过多,导致乳母疲于排乳,稍有延后就会形成乳汁淤积。我们这里并不是说要排空乳汁,而是把乳房排得松软,没有肿块,希望产乳和吃奶形成有益平衡。

  ■ 外力压迫乳房

  包括睡姿、过紧的内衣、坐车安全带、外力挤压。

  有中国特色的“外力挤压”就是“开奶”,初衷是好的,通过按摩这样的物理方式疏通乳管,但是目前许多开奶人员没有专业知识,大力地挤压乳房肿块,而这样大力地按摩产生的疼痛会使乳母的乳管痉挛,乳汁更加难以排出;而且会使乳汁外溢,外溢到组织后,增加脓肿机会。

  乳母抵抗力下降

  精神压力大、休息不佳、感冒等情况都容易增加乳腺炎的发生风险。

  “是时候排乳了……”

  上述我们也提及了过度排空乳房的情况,但并不是就要守着“你们说了不能排”的信念,怎么都不排……走到乳汁淤积这一步了,最有效最初始的方法就是:喂养排乳。

  鼓励患者从患乳开始喂哺婴儿!是患乳!患乳!患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大家有个误区,只要喂奶的乳母来医院发烧了,验个血白细胞有点高,就让患者停止哺乳,去用抗生素,这是个错误的做法。只要体温不超过38.5摄氏度,建议患者应该喂哺婴儿,而且每次从患乳开始哺乳,争取将其排空。只要乳汁排空,几个小时体温就会正常。

  排空乳汁需要注意让婴儿的下巴或鼻子对准阻塞的部位,吸力最大,有利于排空。哺乳的同时可以使用润滑剂按摩乳房,国外建议使用食用油或无毒的润滑油,但是油类物质让婴儿吞服容易增加婴儿腹泻几率,所以建议可以用乳汁替代,只要保证妈妈的手洗干净就可以了。最后喂哺结束时用手或吸奶器排空乳房,用手排空乳房的效果比吸奶器还要好。

  还有的乳母来看门诊嘴唇干的都起皮了,也不敢喝水,担心摄入液体过多会不会导致母乳分泌过多,淤积更严重。但是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导致抵抗力下降,恢复更慢。此外,建议避免过多摄入脂肪,脂肪摄入会导致血脂含量增加,也会使乳汁内脂肪含量增加,粘度增加,导致乳管内乳汁淤积增加。

  “冷敷 or 热敷?”

  冷敷和热敷并不是对立的,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时机。乳汁淤积初期建议选择局部冷敷,目的在于第一减轻疼痛,第二是减少局部渗出,第三是降低局部代谢率。如果疼痛减轻,肿块局限,乳汁还是不能够完全排出,可以在24小时候转为热敷,这时候热敷目的主要在于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吸收,促使淤积排除。上面的外敷顺序一定不能弄反,如果先是热敷,会导致局部充血,产奶更多,乳汁淤积更严重。

  “如何预防哺乳期乳腺炎?”

  勿使乳房过于充盈

  学会正确的含接姿势

  按需哺乳,间隔时间不应超过3小时

  学会手法排乳

  恰当地使用吸奶器

  休息、增加喂哺频率、外敷

  注意手及哺喂用具卫生

哺乳期乳腺炎你了解多少?

  最后,扎心一问……

  你经历过乳腺炎吗?

2018-04-16 01:19:18浏览9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波波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颈椎小针刀一般几次能好
颈椎小针刀治疗次数通常在1-5次,但具体次数因人而异,受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治疗时机等因素影响。若颈椎不适考虑接受小针刀治疗,应及时就医,建议进行颈椎X线、CT或MRI检查,以明确颈椎病变情况。小针刀治疗主要是通过对颈椎周围粘连、挛缩的组织进行松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病情较轻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度颈椎肌肉紧张、局部疼痛,如果发现和治疗及时,1-2次小针刀治疗可能就会取得明显效果,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缓解。这是因为病变组织范围较小,小针刀能精准地对病变部位进行松解,促进局部组织修复。而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如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血管严重受压,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甚至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可能需要3-5次,甚至更多次治疗。由于病变复杂,一次治疗难以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多次治疗逐步对病变组织进行调整和修复。除病情严重程度外,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治疗次数。身体修复能力强的患者在小针刀治疗后,组织修复速度较快,可能经过较少次数治疗就能康复;而修复能力较弱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多次治疗。此外,治疗后如果能严格按照医生要求休息,避免颈部过度劳累,能加快恢复进程,减少治疗次数。如果不注意护理和锻炼,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治疗次数。若在治疗过程中疼痛明显,可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缓解疼痛。建议在接受颈椎小针刀治疗前,充分与医生沟通,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疗方案。治疗后严格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定时活动颈部,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治疗后定期复诊,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颈椎病疼痛怎么治疗
颈椎病疼痛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措施进行治疗,建议根据自身颈椎病的类型和疼痛程度,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和牵引。热敷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传递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按摩可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刺激颈部穴位和肌肉,调整颈椎关节位置,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牵引则是利用器械对颈椎进行牵引拉伸,拉开椎间隙,可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可减轻颈椎炎症引发的疼痛。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反射,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因颈部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3、运动锻炼:患者可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左右侧屈等,每个动作保持3-5秒,重复10-15次,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游泳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颈部和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且水的浮力减轻了身体对颈椎的压力,有助于改善颈椎功能。需注意的是,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避免造成损伤。药物治疗需严格按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神经型颈椎病是怎么回事
神经型颈椎病,通常指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非疾病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颈部外伤、年龄因素等,也涉及多种疾病因素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等。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或坐姿、睡姿不当,均可能使颈椎长时间处于非生理状态,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型颈椎病。2、颈部外伤: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如车祸、跌落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或软组织损伤,进而损伤神经根,诱发神经型颈椎病。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如水分减少、弹性下降等,使颈椎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神经型颈椎病。二、疾病因素:1、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如布洛芬、甲钴胺)等,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边缘形成骨赘,压迫神经根,导致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颈复康颗粒)。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颈部健康,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有哪些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其他症状等。若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1、眩晕: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在头部转动时发作。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使其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当头部转动时,椎动脉进一步受到牵拉或扭曲,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内耳的前庭系统对缺血较为敏感,从而引发眩晕。2、头痛:常与眩晕同时出现,多为单侧头痛,部位以枕部、顶部为主。其发生机制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头痛症状。此外,颈部肌肉紧张、劳损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痛。3、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眼前发黑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或因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眼部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视觉障碍。4、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特殊的症状,常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发生。当头部突然转动或姿势改变时,椎动脉受到急剧牵拉或压迫,使脑部血液供应骤减,导致大脑短暂性缺血,引起肢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患者在倒地后,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椎动脉供血恢复,意识可很快清醒,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定时活动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轻颈椎的压力。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防止颈部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