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阴部异常并非都是性病

  得了病看医生,应该是光明正大的事。然而,发现自己阴部有异常情况的人,常常希望最好能自己解决问题。除了认为隐私处总以不“曝光”为好外,还有一点最让他们觉得见不得人的,就怀疑自己得了性病。普通群众对性病有一定认识,一旦生殖器部位发生疾病,懂得提高警惕,这是好事。但是,白带增多、阴部僵痒、阴部生疮、尿道流脓等生殖器部位的异常表现,常常也是皮肤科、妇科或泌尿科疾病所致,并不一定都是性病。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性病过分敏感,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阴部一有异常感觉或表现,就疑神疑鬼,又讳疾忌医,不是偷偷买药自己乱治,就是到处去找江湖游医,结果“人财俱伤”,还无处诉冤。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经常引起患者恐慌的阴部异常情况:

  白带异常

  在正常情况下,白带的分泌量因人因时而异。生理性白带无色,外观很像蛋清,略带粘性,一般在月经前后、妊娠期、性兴奋状态时可增多。性病中的淋病,沙眼衣原体感染所引起的宫颈炎,常表现为白带增多,呈粘液脓性。患阴道炎时,白带也会增多。其颜色、性状、气味可有改变,或呈白色凝乳状,或黄绿色泡沫状,或均匀牛乳状,或有鱼腥气味。些异常由真菌、滴虫、细菌感染引起,是妇女常见的疾病,并非性病。

  阴虱等性病会引起阴部痊痒,但阴部疡痒时,更多要考虑的是一般皮肤病,而不是性病。阴部真菌感染是引起局部疡痒的最常见原阴部瘙痒因,如果发生在外阴部,患者不仅感到疡痒,还可发现外阴皮肤粘膜发红。包皮过长的男性特别容易发生真菌性包皮龟头炎奋森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糜烂性龟头炎也常使患者痊痒难受,同时包皮稍肿胀,伴有脓性分物。如果将包皮翻转,擦除分泌物,可见包皮龟头粘膜表面发红,有一些表浅糜烂。另外;外阻部的湿疹和神经性皮炎(常见于阴囊皮肤),都是以瘙痒为突出表现的皮肤病。疥疮也会引起蜃痒,这是一种奇生虫引起的皮肤病,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但在我国,疥疮常是通过一般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不仅在阴部,身体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在集体生活、卫生条件差的地方,疥疮传播很常见,不是性病。

  阴部生“疮”

  这里泛指阴部发生溃疡性或非溃疡性的损害。这固然要考虑性病,如梅毒、生殖器疤疹和生殖器疣,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少人吃某种药后会发生药疹,而且固定在生殖器部位,这是对此药过敏。另外,外用药、阴道栓剂、除臭剂、避孕工具、香皂等的刺激,都可以使部分人在生殖器部位发生接触性皮炎。有一种发生于年轻女性的急性女阴溃疡,患者外阴部出现一个或数个疼痛性溃疡。它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但不是性病。

  外生殖器和眼三联征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生殖器溃外,还有口腔及眼的损害,甚至可出现心血管、骨骼、皮肤、神经和胃肠道症状,也不是性病。尿道流脓如果男性尿道流脓、尿痛,特别是在性接触之后发生,倒要多考虑淋病和沙眼衣原体感染,这些都是我国目前较常见的性病。当然,非性病的尿道炎和前列腺炎也都可出现尿道流脓。

  另外,性病和非性病即使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有一“点很显著的差别:前者为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感染,而后者则无此特征。阴部出现异常情况的患者,如果没有风流韵事的,一般不必自己先矮了半截,不妨大大方方地对医生诉说病情;有可疑性接触史的,更要到正规医院检查,不要自己瞎诊断乱治疗。如今,正规医院的医生对性病诊断一般本着“从严”的标准,不会随便给患者戴上性病的帽子。而且,诊疗时给患者以单独的空间,使其不受干扰,隐私受到保护。所以,请那些阴部有疾的患者放下心理包袱,勇敢地踏迸医院大门,尽早接受正确的治疗。

2017-01-22 00:23:48浏览5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普生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乳腺增生的症状是什么
乳腺增生的症状主要包括乳房疼痛、乳房肿块、情绪变化等方面。对于有乳腺增生相关症状的女性,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1、乳房疼痛:通常表现为胀痛或刺痛,可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病。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月经来潮前加重,月经结束后减轻。部分患者的疼痛还可能向腋窝、肩背部放射。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仅在触摸乳房时稍有感觉,重者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在活动或触碰时疼痛明显加剧,甚至不敢触碰乳房。2、乳房肿块:乳腺增生可导致乳房出现肿块。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至数厘米。肿块形状多样,可为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或颗粒状等,其中以片块状较为多见。肿块质地一般较软或中等硬度,边界不是很清晰,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多数可被推动。3、情绪变化:乳腺增生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而内分泌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许多患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如容易生气、焦虑、抑郁等。这些不良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乳腺增生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定期进行乳腺自我检查,如发现乳房肿块、疼痛等症状有明显变化或出现其他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乳腺增生喝中药能调理好吗
乳腺增生通过喝中药通常是可以调理好的。对于乳腺增生患者采用中药调理,建议首先要找专业的中医进行详细辨证论治,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首先,乳腺增生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主要是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衡,使得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许多中药具有调节内分泌的功效。例如,柴胡、当归、白芍等常见中药组成的方剂,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柴胡可以疏肝理气,调节人体气机,改善因情绪等因素导致的内分泌紊乱。当归和白芍养血柔肝,协同作用于内分泌系统,促进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平衡,减少乳腺组织因激素失衡而产生的过度增生,缓解乳腺疼痛、肿块等症状。通过调节内分泌,中药从根源上对乳腺增生进行干预,使乳腺组织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状态。其次,乳腺增生常表现为乳房肿块,部分患者还伴有疼痛。中药中的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药物能够改善乳腺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组织间的瘀血阻滞,使肿块逐渐消散。像夏枯草、浙贝母、莪术等药物,夏枯草能清肝泻火、散结消肿,对于乳腺增生形成的肿块有消散作用;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有助于软化乳腺肿块;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能有效改善乳腺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这些药物相互配伍,共同发挥作用,促使乳腺增生的肿块缩小甚至消失,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在服用中药期间,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饮食上,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高进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乳腺纤维瘤是乳腺增生吗
乳腺纤维瘤并非乳腺增生,尽管两者都属于乳腺疾病范畴,但在本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发病机制来看,乳腺纤维瘤主要是由于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在雌激素的刺激下,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形成肿瘤。这种肿瘤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和腺管构成,其生长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而乳腺增生的发病则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主要是女性体内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调,导致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在月经周期中,随着激素水平的波动,乳腺组织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生与复旧变化,但在乳腺增生患者中,这种变化会失去正常的协调性,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在临床表现上,乳腺纤维瘤通常表现为乳房内的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少数可多发。肿块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活动度良好,一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患者常因无意间触摸到肿块而发现病情,且肿块大小在月经周期中变化不明显。相比之下,乳腺增生的症状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常表现为乳房胀痛,疼痛程度不一,轻者可能仅有轻微不适感,重者疼痛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疼痛多在月经前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除疼痛外,乳腺增生患者的乳房还可能出现结节或片状增厚,这些结节质地一般较软,边界不清,可随月经周期发生大小和质地的变化。若怀疑存在乳腺纤维瘤或乳腺增生,应及时进行检查。在治疗方面,对于较小的乳腺纤维瘤,若生长缓慢且无明显症状,可定期进行超声复查,观察其变化。若纤维瘤较大(一般直径超过2厘米)、生长迅速或患者有明显心理压力,可考虑手术切除,如安珂乳腺微创手术。
高进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乳腺增生生二胎能好吗
乳腺增生患者生二胎通常不能好。对于乳腺增生患者,建议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如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变化。从乳腺增生的病因角度来看,乳腺增生主要是由于女性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失调,导致乳腺组织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生二胎时,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在孕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会升高,这可能会使乳腺增生的症状在孕期有所缓解,因为高水平的激素会促使乳腺腺管和腺泡进一步发育,乳房会出现胀痛等类似乳腺增生的症状,掩盖了原有的乳腺增生病情。但在分娩后,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乳腺组织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乳腺增生问题很可能会再次出现,甚至由于产后哺乳等因素导致内分泌进一步紊乱,使乳腺增生症状加重。从乳腺组织的病理改变角度分析,乳腺增生已经造成了乳腺组织的结构改变,包括乳腺导管和腺泡的增生、囊性扩张等。这些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生二胎并不能使已经增生的乳腺组织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且,多次怀孕和哺乳还可能对乳腺组织造成反复刺激,增加乳腺增生的复杂性和不典型增生的风险,进一步加重病情。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减少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因为情绪波动会影响内分泌,进而加重乳腺增生症状。如果乳腺增生症状较为严重,疼痛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