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女性肥胖痤疮当心患什么病

  谈了痘痘背后的真凶之后,留言者众。或许是题目有些令人误解,或许是前文讲得不够,需要再科普一次、二次甚至N次。今天主要讲讲这个病的表现与诊断。

  首先得承认,目前这个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多。一方面是诊断手段的提高与大家的警惕,使得过去很多漏诊的患者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另一方面,患者的发病率也的确有升高。报道表明,发生率从5-10%到26%都有人报道。

  其实,这个病是个相对年轻的病。1935年,Stein-Leventhal描述了闭经和双侧卵巢多囊性改变的关系,并且意外地发现对这类患者的部分卵巢进行切除,有助于患者恢复排卵,因而学术界一直称此病为Stein-Leventhal综合征。这个疾病的主要特征有肥胖、闭经和多囊卵巢,部分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后来学术界逐步认识到这种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呈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对这种疾病的诊断到目前为止,争论至今尚未结束。不过,大家比较认同的是2003年在荷兰鹿特丹会议上形成的共识,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即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三大证据中,只要有两个,就可以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这3个证据是:1.排卵障碍或者无排卵(如基础体温测定BBT,或超声监测排卵发现无排卵);2.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如多毛或痤疮)或高雄激素血症的实验室证据(血液中查出有睾酮增高);3.超声检查发现卵巢皮质中有多囊改变(每个卵巢>12个小的窦状卵泡),且排除了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分泌雄激素的肿瘤或库欣综合征等疾病。

  此外,有些患者在初潮前后出现多毛或肥胖;LH/FSH比值升高等也曾经作为参考指标。由于人种的差异,有些特征在不同的人种其表现是不同的。比如多毛在白种人患者中,出现的几率高达70%,而在日本患者中出现多毛的仅20%;而青春期患者的痤疮发生率则非常高。

  目前对于这个标准,学术界仍有争论,但是大家基本上都认同它是一个代谢性疾病。比如肥胖是这类患者的特征,但到底是肥胖后才发生多囊卵巢综合征,还是发生多囊卵巢综合征之后才出现肥胖,涉及到孰因孰果的问题,实际上却很难回答。只能说,多囊卵巢患者中,高达50%的患者合并有肥胖。

  大约48%的患者合并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往往合并有糖尿病。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大约1/3的患者的糖耐量受损,其中近10%的患者合并有II型糖尿病。即使是没有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其糖耐量异常和II型糖尿病也有轻微升高。此外,脂肪代谢在这些患者身上也有异常。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I水平降低。

  由于不排卵,这类患者当然是不孕。我国绝大多数患者年轻时很少到妇科就诊,多数都是等到婚后发现不孕后才到妇产科就诊。等到了40多岁,这类患者又常常患上高血压、冠心病。在围绝经前后,高血压的发生率在这类患者身上可高达40%,且心梗发生率比常人要高7倍。在妇科,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称为“三联征”,主要指这类患者很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癌。

  最后,要强调一下的是,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到医院接受过正规检查,自己在外买药吃了起来;其次,有些人只顾在家吃药,没有及时到医院复查,更没有排除肾上腺疾病尤其是库欣综合征和雄激素肿瘤。其实这两点非常重要,如果不排除的话,再多的药物治疗也是没效的。

2014-10-23 01:15:24浏览1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面部脱毛膏的副作用和危害大吗
面部脱毛膏副作用和危害程度因人而异,因其含化学溶剂等成分,敏感肌肤使用易过敏,严重时可致灼伤、色素沉着等;但正确使用能减轻或避免,比如提前做皮试、按说明操作、选择合格产品。面部脱毛膏是一种化学制剂,其主要成分包括化学溶剂、碱性或酸性物质等,这些成分在溶解毛发结构的同时,也可能对皮肤造成一定的刺激和损害。对于皮肤较为敏感的人群来说,使用面部脱毛膏后可能会出现红肿、瘙痒、刺痛等过敏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皮肤灼伤、色素沉着等后果。这些副作用和危害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压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面部脱毛膏的副作用和危害一定很大。实际上,如果正确使用面部脱毛膏,并遵循产品说明和医生的建议,很多副作用和危害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的。例如,在使用前进行皮肤敏感测试,确保自己对产品中的成分不过敏;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使用,避免过度涂抹或停留时间过长;使用后及时清洁皮肤,避免化学成分残留等。此外,选择正规厂家生产、质量合格的面部脱毛膏,也可以降低副作用和危害的发生风险。在决定使用面部脱毛膏之前,应充分了解其成分、使用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并进行必要的皮肤敏感测试。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进行,避免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同时,要密切关注皮肤反应,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处理。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脱毛膏能永久脱毛吗
脱毛膏不能永久脱毛,只是一种暂时的脱毛方法,这主要是由其作用原理和毛发的生长特性所决定的。在使用脱毛膏前,务必先在小面积皮肤上进行过敏测试,观察是否有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要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脱毛膏,控制好停留时间,避免因停留时间过长对皮肤造成刺激和损伤。脱毛膏主要是利用其中的化学物质,如巯基乙酸盐等,来溶解毛发的角蛋白结构。角蛋白是构成毛发的主要成分,当这些化学物质与毛发接触后,会使毛发的结构变得松散,从而可以轻易地将毛发从皮肤表面去除。但脱毛膏只能作用于皮肤表面的毛发部分,无法深入到毛囊内部对毛发的生长根源产生影响。毛囊是毛发的生长基础,只要毛囊保持完整且具有活性,毛发就会继续生长出来。同时,毛发具有自己的生长周期,包括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脱毛膏在使用时,无论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毛发都会被去除,但毛囊会继续按照自身的周期规律,在合适的时间长出新的毛发。而且不同部位的毛发,其生长周期和生长速度也有所不同,比如腿部毛发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而腋下毛发的生长周期可能相对较短,生长速度会快一些。所以即使使用脱毛膏后,过一段时间各个部位的毛发还是会陆续长出来,只是生长的速度和浓密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异。使用后要彻底清洗皮肤,去除残留的脱毛膏及毛发残渣,并涂抹温和的润肤产品,保持皮肤滋润。如果对永久脱毛有需求,建议考虑激光脱毛等专业医疗手段。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头发毛囊发炎怎么回事
头发毛囊发炎,主要由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引起。非疾病因素涵盖个人卫生习惯不佳、头发护理不当等方面;疾病因素则涉及到脂溢性皮炎、糖尿病等。如果发现头发毛囊发炎,首先不要惊慌,不要自行盲目用药,应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通过详细检查明确病因。一、非疾病因素:1、个人卫生习惯不佳:长时间不洗头,头皮会积聚大量的油脂、灰尘以及皮屑等污垢。这些物质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理想环境,大量繁殖后容易侵入毛囊,引发炎症。2、头发护理不当:频繁烫染头发,其中的化学药剂会对毛囊造成直接损伤,使毛囊的抵抗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同时,过度使用电吹风高温档吹发,也会损伤毛囊。比如有些人群追求多变造型,频繁进行烫染,或者习惯用高温档快速吹干头发,久而久之,便容易损伤毛囊,从而引起毛囊炎。二、疾病因素:1、脂溢性皮炎: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皮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其发病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感染等有关。马拉色菌在头皮大量繁殖,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引发炎症。患者头皮除了毛囊发炎症状外,还会出现红斑、油腻性脱屑等表现。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尤其是皮肤局部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高血糖环境还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使得毛囊更容易被细菌感染发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脸上毛囊发炎怎么办
脸上毛囊发炎是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由细菌或真菌感染、皮肤油脂分泌异常、毛囊堵塞等原因引起,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处理,包括清洁护理、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药物治疗等。1、清洁护理:使用温和、适合自身肤质的洁面产品,早晚各清洁一次脸部。避免过度清洁,以免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肤更加敏感,加重炎症。清洁时,用温水洗脸,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易刺激皮肤,过低则清洁效果不佳。清洁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按压吸干水分,而非用力擦拭。2、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方面,减少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蛋糕等。因为这些食物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加重毛囊堵塞和炎症。生活习惯上,保持充足睡眠,每晚尽量保证7-8小时睡眠,因为熬夜会影响内分泌,加重皮肤问题。3、药物治疗:若为细菌感染引发的毛囊炎,常外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能有效抑制和杀灭细菌。对于症状较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胶囊等,但要注意抗生素的使用疗程和副作用,避免滥用。脸上出现毛囊发炎,患者不要自行挤压痘痘,以免引起炎症扩散和留下疤痕。还要避免使用油性过大或堵塞毛孔的化妆品和护肤品,以免加重毛囊堵塞。若毛囊发炎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出现发热、大面积红肿、脓疱等,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尽快恢复脸部皮肤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