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多囊卵巢患者需保持积极心态

  多囊卵巢综合症,听起来是一种卵巢疾病,可是把它与未婚女性联系起来总会让很多人不解。我们常常听闻的卵巢囊肿卵巢癌等疾病都是常发生在中年女性群体中的妇科病,但多囊卵巢综合症却非常偏爱育龄期女性,甚至是青春期女性。

  临床上有不少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女孩儿患有该病,专家表示,多囊卵巢综合征(简称PCOS)是一种内分泌及代谢异常疾病,患者排卵功能紊乱或丧失,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律、不孕肥胖及多毛等症状,经检测,体内雄性激素偏多。但目前具体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多认为与遗传因素、肥胖及心理因素等有联系。

  多囊卵巢综合症比较难治愈,且会带来不孕的恶果。目前,很多药物治疗多采用服用避孕药的方式,这对于未婚少女而言,基于舆论及心理压力,更增加了这种治疗困难。因而除了药物治疗,对于多囊卵巢患者而言一定要做好日常保健。

多囊卵巢患者需保持积极心态

  警惕月经周期异常。对于很多患者而言,其实在青春期就有多囊卵巢疾病的征兆,例如月经周期紊乱等,但很多患者都不加重视,容易造成病情拖延。医生提醒,如果女性在经期稳定后却连续3个月出现月经异常,且身体出现多毛、突然肥胖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

  常保持舒畅的心情。首先,该病的致病因素可能与患者精神压力及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心理上的波动可能会导致卵巢功能的紊乱,进一步会影响月经,同时也会加重该病的发展。如果不加重视,患者心理压力过大,很容易影响心情及精神状态,长此以往,超过40岁以后,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增加。所以医生提醒患者,不论用什么方法,一定要让自己保持舒适的心情,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才能克服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熬夜、喝酒、暴饮暴食对于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而,首先要少熬夜、少喝酒。其次,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研究显示,多囊患者本身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如果吃得过咸、过油等都可能增加以后罹患糖尿病的几率,此外,生冷辛辣食物也不利于月经调节。除饮食调节外,需加强运动配合,尤其是对于本身就肥胖的患者而言。控制体重是多囊患者需要控制的一个目标,过于肥胖不止会影响月经,还可能诱发血糖、血脂等相关疾病,因而一定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将自己的体重掌控在一定范围之内。

2014-09-24 04:47:47浏览3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寒冷荨麻疹是如何引起的
寒冷荨麻疹可能与遗传因素、寒冷刺激等非疾病因素有关,也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体质较弱与免疫力低下等疾病因素有关。若出现寒冷荨麻疹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一、非疾病因素:1、遗传因素:寒冷荨麻疹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若家族中有寒冷荨麻疹病史,个体患病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基因中某些特定序列的异常有关,导致个体对寒冷刺激更为敏感。2、寒冷刺激:当皮肤突然接触寒冷物体或暴露于低温环境,如在寒冷天气中未做好保暖措施,皮肤血管收缩,随后扩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形成风团。这种反应可能与皮肤表面的冷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激活了体内的某些炎症介质释放有关。二、疾病因素: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患者常表现为畏寒、乏力、皮肤干燥等症状。寒冷荨麻疹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机体对寒冷刺激的免疫力下降有关。2、体质较弱与免疫力低下:长期营养不良、缺乏锻炼、过度劳累等因素可能导致体质下降和免疫力低下。这类人群在寒冷环境下,皮肤对寒冷刺激的耐受性降低,更易诱发寒冷荨麻疹。此外,免疫力低下还可能使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加重荨麻疹的症状。在寒冷环境下,及时增添衣物,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寒冷空气中。另外,了解并避免可能诱发荨麻疹的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药物等。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遇冷空气荨麻疹就起来怎么办
寒冷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皮肤暴露在冷风、冷水等低温环境中,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患者可通过日常防护、药物治疗、脱敏治疗等方法应对。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1、日常防护:注意保暖是关键。在寒冷天气外出时尽量穿戴保暖衣物,如厚外套、围巾、手套、帽子等,减少皮肤暴露在冷空气中的面积和时间。避免接触寒冷物体,如直接用手触摸冰冷的金属、冰块等。在寒冷季节可提前预热室内环境,减少从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的情况。同时避免洗冷水澡,尽量使用温水,防止寒冷刺激皮肤引发荨麻疹。2、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是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常用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通过阻断组胺与皮肤血管等部位的受体结合,减轻风团、瘙痒等症状。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这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能迅速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缓解症状。此外,还可使用色甘酸钠,能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其脱颗粒,从而减少组胺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过敏反应。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3、脱敏治疗:对于部分病情较为顽固、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可考虑脱敏治疗。比如采用逐渐增加寒冷刺激强度的方法,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提高对寒冷的耐受性。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从接触稍低于体温的冷水开始,逐步过渡到更低温度的刺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患者对寒冷的敏感度可能会降低,荨麻疹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会有所减轻。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在治疗后1-2周进行首次复查,便于医生根据症状缓解情况、风团发作频率等调整治疗方案。若病情反复或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复诊。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天气一冷就起荨麻疹是怎么回事
天气一冷就起荨麻疹,多是寒冷性荨麻疹的表现。该疾病属于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是皮肤在接触寒冷刺激后,局部皮肤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的疾病。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特征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通常伴有瘙痒,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发作。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中,寒冷刺激可能导致皮肤表面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使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风团。当皮肤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如冷风、冷水刺激后,数分钟内接触部位会出现瘙痒性风团和红斑,严重时可伴有手麻、唇麻、胸闷、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患者回到温暖环境后,症状可能逐渐缓解,但再次遇冷又可能复发。在处理方法上,首先要避免寒冷刺激,这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当出现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些药物能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减轻皮肤炎症反应,缓解瘙痒、风团等症状。对于症状严重、伴有全身症状或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但此类药物有一定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此外,还可采用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寒冷刺激强度,使机体对寒冷产生适应性,降低敏感度,但该治疗方法周期较长,需严格遵循医生安排。建议患者在寒冷天气注意保暖,外出时佩戴帽子、围巾、手套等,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避免突然接触过冷的物体或冷水,如从温暖室内直接触摸冰冷的门把手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如果寒冷性荨麻疹症状频繁发作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遇冷性荨麻疹怎么治
遇冷性荨麻疹可通过日常防护、药物治疗、脱敏治疗等方法进行改善,这是物理性荨麻疹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皮肤暴露在冷风、冷水等低温环境后,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性风团和红斑。若怀疑患有该疾病,建议及时就医,通过皮肤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1、日常防护:尽量避免接触寒冷刺激是重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手段。在寒冷天气外出时要注意保暖,佩戴口罩、手套、围巾等,减少皮肤与冷空气的直接接触。避免食用过冷的食物和饮料,防止口腔、胃肠道黏膜受到寒冷刺激引发症状。同时,保持居住环境温暖,避免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降低发病风险。2、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是治疗的常用药物,需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能选择性地对外周H1受体有持久作用,可有效缓解瘙痒、风团等症状;西替利嗪同样能抑制组胺介导的过敏反应,对遇冷性荨麻疹的症状控制效果良好。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单用抗组胺药效果不佳者,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该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不良反应。3、脱敏治疗:对于部分病情顽固、症状频繁发作的患者,可尝试脱敏治疗。逐渐增加对寒冷刺激的耐受程度,从用冷水短时间冲洗手部开始,逐渐延长冲洗时间和降低水温,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刺激。但该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治疗过程较为缓慢,患者需有足够的耐心和依从性。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观察自身症状与寒冷刺激的关系,记录发作情况,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避免在寒冷环境中过度运动。在治疗初期1-2周复查一次,观察症状控制情况,之后根据病情调整复查时间,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