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仅有4成多囊卵巢患者会发胖 主要症状为月经不调

  根据平面媒体报导,知名艺人小祯(胡盈祯)因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体重在半年内直线飙升,暴肥近20公斤。究竟什么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一定会发胖吗?妇产科医师表示,患者除了可能会并发肥胖、多毛症、黑色棘皮病外,最主要的问题是月经迟来,倘若没有早期治疗控制,甚至会造成不孕问题,并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

  中山医院妇产科医师郭安妮表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种遗传性的慢性不排卵疾病,一旦发生便无法完全治愈,只能透过药物、改变生活习惯的方法,来改善、减轻症状。该类型患者在超音波照射时,卵巢会呈现珍珠鍊状般的连结状,且卵巢滤泡数也会跟着增加,相较于一般人卵巢的体积也变得较大,因而被称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必发胖?医:仅有4成

  至于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否一定会发胖?郭安妮医师强调,并非每一位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一定会出现增胖的情况。事实上,大约只有4成不到的患者会因为雄性素增加、身体代谢功能异常、内分泌失调、胰岛素阻抗等因素,而有肥胖的症状产生。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若想改善肥胖问题,应该从处理胰岛素阻抗,改善内分泌失调、代谢功能异常做起。比较特别的是,因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出现肥胖症状的患者,与一般妇女常见的梨型身形差异性较大,多属于上身与腹部肥胖的苹果型肥胖。

  多囊性卵巢症并发症多 雄性素影响大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由于卵巢滤泡不正常增生,使内分泌产生异常、卵巢不排卵,因而会有月经不规则、迟来的症状,不仅会降低患者的受孕率,即使怀孕,流产率也较一般妇女高出许多。

  此外,在雄性素过度分泌的状态下,患者容易出现多毛症症状,在原先没有毛发生长的肚脐下、手部、腿部、胸口等部位长出毛发。不仅如此,还可能会使肌肤产生大量的粉刺与痘痘。甚至诱发「黑色棘皮病」的发生,在腋下、胯下等皮肤皱摺处,出现黯沉、色素沉淀等症状。

  另外,患者在雄性素的影响下,还可能出现三酸甘油脂过高、血脂、血糖上升等问题。事实上,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罹患糖尿病、心脏血管疾病的机率也较平常人高出许多。

  治疗方式因年龄需求而异 定期回诊保健康

  在治疗方式上,郭安妮医师指出,由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属于一种遗传性的疾病,虽然发作时间不定,但因其发病原因为遗传因子所致,所以无法治愈,最多也只能透过药物、改变生活习惯等方式,来改善、减轻症状。

  不过,较特殊的是,对于这类型的患者,在治疗上,依据年龄、需求的不同,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如果是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妇女,则需透过效果较强的施打排卵针等方式,改善卵巢不排卵的问题,使卵巢排卵,以利受孕。

  倘若没有怀孕生子的需求,单纯只是想解决并改善毛发异常增生的多毛症、痘痘、粉刺等皮肤、毛发问题,就要选择服用调经药的方式,来增加体内的女性荷尔蒙,改善因雄性素过多所产生的并发症。

  郭安妮医师表示,未达更年期停经年龄的妇女,无论排卵与否,子宫随时都是处于备孕的状态,子宫内膜也会不断增生。因此,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问题,月经经常半年才来一次的妇女,每2到3个月至少应到妇产科回诊一次,让专业医师安排催经的动作,使增生的子宫内膜随着月经剥落。否则,在子宫内膜不断增生的情况下,恐会增加罹患子宫内膜癌的机率。

  【医师小叮咛】:

  另外,郭安妮医师提醒,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除了定期接受专业妇产科医师的诊断、治疗外,更要维持良好、健康生活习惯,并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控制好自身的体重、身体状态,都是改善、减轻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症状的方式之一。最重要的是,倘若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症本身有肥胖又不加以控制,恐使疾病更加恶化。

2014-06-19 07:49:25浏览3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寒冷荨麻疹是如何引起的
寒冷荨麻疹可能与遗传因素、寒冷刺激等非疾病因素有关,也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体质较弱与免疫力低下等疾病因素有关。若出现寒冷荨麻疹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一、非疾病因素:1、遗传因素:寒冷荨麻疹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若家族中有寒冷荨麻疹病史,个体患病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基因中某些特定序列的异常有关,导致个体对寒冷刺激更为敏感。2、寒冷刺激:当皮肤突然接触寒冷物体或暴露于低温环境,如在寒冷天气中未做好保暖措施,皮肤血管收缩,随后扩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形成风团。这种反应可能与皮肤表面的冷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激活了体内的某些炎症介质释放有关。二、疾病因素: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患者常表现为畏寒、乏力、皮肤干燥等症状。寒冷荨麻疹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机体对寒冷刺激的免疫力下降有关。2、体质较弱与免疫力低下:长期营养不良、缺乏锻炼、过度劳累等因素可能导致体质下降和免疫力低下。这类人群在寒冷环境下,皮肤对寒冷刺激的耐受性降低,更易诱发寒冷荨麻疹。此外,免疫力低下还可能使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加重荨麻疹的症状。在寒冷环境下,及时增添衣物,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寒冷空气中。另外,了解并避免可能诱发荨麻疹的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药物等。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遇冷空气荨麻疹就起来怎么办
寒冷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皮肤暴露在冷风、冷水等低温环境中,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患者可通过日常防护、药物治疗、脱敏治疗等方法应对。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1、日常防护:注意保暖是关键。在寒冷天气外出时尽量穿戴保暖衣物,如厚外套、围巾、手套、帽子等,减少皮肤暴露在冷空气中的面积和时间。避免接触寒冷物体,如直接用手触摸冰冷的金属、冰块等。在寒冷季节可提前预热室内环境,减少从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的情况。同时避免洗冷水澡,尽量使用温水,防止寒冷刺激皮肤引发荨麻疹。2、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是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常用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通过阻断组胺与皮肤血管等部位的受体结合,减轻风团、瘙痒等症状。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这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能迅速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缓解症状。此外,还可使用色甘酸钠,能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其脱颗粒,从而减少组胺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过敏反应。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3、脱敏治疗:对于部分病情较为顽固、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可考虑脱敏治疗。比如采用逐渐增加寒冷刺激强度的方法,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提高对寒冷的耐受性。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从接触稍低于体温的冷水开始,逐步过渡到更低温度的刺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患者对寒冷的敏感度可能会降低,荨麻疹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会有所减轻。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在治疗后1-2周进行首次复查,便于医生根据症状缓解情况、风团发作频率等调整治疗方案。若病情反复或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复诊。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天气一冷就起荨麻疹是怎么回事
天气一冷就起荨麻疹,多是寒冷性荨麻疹的表现。该疾病属于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是皮肤在接触寒冷刺激后,局部皮肤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的疾病。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特征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通常伴有瘙痒,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发作。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中,寒冷刺激可能导致皮肤表面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使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风团。当皮肤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如冷风、冷水刺激后,数分钟内接触部位会出现瘙痒性风团和红斑,严重时可伴有手麻、唇麻、胸闷、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患者回到温暖环境后,症状可能逐渐缓解,但再次遇冷又可能复发。在处理方法上,首先要避免寒冷刺激,这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当出现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些药物能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减轻皮肤炎症反应,缓解瘙痒、风团等症状。对于症状严重、伴有全身症状或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但此类药物有一定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此外,还可采用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寒冷刺激强度,使机体对寒冷产生适应性,降低敏感度,但该治疗方法周期较长,需严格遵循医生安排。建议患者在寒冷天气注意保暖,外出时佩戴帽子、围巾、手套等,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避免突然接触过冷的物体或冷水,如从温暖室内直接触摸冰冷的门把手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如果寒冷性荨麻疹症状频繁发作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遇冷性荨麻疹怎么治
遇冷性荨麻疹可通过日常防护、药物治疗、脱敏治疗等方法进行改善,这是物理性荨麻疹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皮肤暴露在冷风、冷水等低温环境后,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性风团和红斑。若怀疑患有该疾病,建议及时就医,通过皮肤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1、日常防护:尽量避免接触寒冷刺激是重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手段。在寒冷天气外出时要注意保暖,佩戴口罩、手套、围巾等,减少皮肤与冷空气的直接接触。避免食用过冷的食物和饮料,防止口腔、胃肠道黏膜受到寒冷刺激引发症状。同时,保持居住环境温暖,避免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降低发病风险。2、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是治疗的常用药物,需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能选择性地对外周H1受体有持久作用,可有效缓解瘙痒、风团等症状;西替利嗪同样能抑制组胺介导的过敏反应,对遇冷性荨麻疹的症状控制效果良好。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单用抗组胺药效果不佳者,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该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不良反应。3、脱敏治疗:对于部分病情顽固、症状频繁发作的患者,可尝试脱敏治疗。逐渐增加对寒冷刺激的耐受程度,从用冷水短时间冲洗手部开始,逐渐延长冲洗时间和降低水温,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刺激。但该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治疗过程较为缓慢,患者需有足够的耐心和依从性。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观察自身症状与寒冷刺激的关系,记录发作情况,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避免在寒冷环境中过度运动。在治疗初期1-2周复查一次,观察症状控制情况,之后根据病情调整复查时间,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